1.谈谈你在阅读这篇文章中的心理感受变化
——被标题吸引,带着疑问阅读文章
“梵高为什么自杀?”
——期待文章给出答案。
“噢~ 梵高是这样的人” “哇,原来还做过画商。” “这眼光,真6666” “什么棋?!” “对啊,那么多钱 他花哪里去了呢?”
——恍然大雾是个广告
“噗!原来是个硬广”
——看到作者识趣而接地气地说会滚远一点,会心一笑(真的嘴角上扬的笑了)
“哈哈哈,罪臣退下”
2.阅读第二次,分析这篇文章在用词、结构、标题、配图等方面的特点
用词
作者采用一惊一乍的语气,描绘了神经病梵高跨行画画到需要依靠弟弟生活的艺术一生。
在我阅读的时候,会自动脑补这文章完全是有人在和我对话——讲出来的。
标红!加粗加大!加粗加大标红!!
不同级别的重要字眼,就像有人在你面前演讲时,忽然 “叩叩叩! 敲黑板!” 晃眼 引起围观。
特别赞赏最后一句 “广告做完了,我会死远点的。” 把用户的阅读心声作为文章Ending反而让人觉得作者有人情味。
结构
文章结构清晰
梵高人物性格——梵高工作及转型——梵高成功的原因——梵高转型后的生活状态
——(具象讨论内容)梵高转型后的个人经济情况—(细化场景)弟弟资助梵高生活费
文章讨论到这里 具象到一个问题:钱哪里去了?? “不知道 ” “支付宝知道!”
硬广出现~
标题
1.形式: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单刀直入,简洁有力,抓眼球
2.内容:此问题是世界未解之谜,就算解了也没人知道是否为正解。如此带有神秘色彩的提问,一下子就吸引了阅读者,点击查看。
配图
配图分为人物图及内容匹配图。
人物图指的是文中提及的人物,每人会有一个圆形头像。(支付宝年度总结报告的人物关系图正是圆形头像。埋了图片伏笔,假设每个人都是支付宝用户的话……)
内容匹配图,除了文章内容提及的相关画作。个人认为精髓的配图是截取梵高自画像眼睛部分的那张图。凸显的眼睛和犀利的眼神,让人信服这就是个“心思细腻、思路清晰”!的神经病……
3.如果你要写出这种类型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发?
1. 写文章如同做产品,想象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场景一定要细化细化细化!重要事情说三遍。场景自然而准确才能引起读者(用户)共鸣。
2.多读书多看报多积累素材。或许我会设想到【个人开销记录】这个场景,但我没有作者关于梵高的素材积累,也无法在一本书中去抽丝剥茧嵌入这样一个细节场景。
3. 累积图片素材,看到好看就保存下来,最好能按照类别/标签做存放。可以抠图可以局部截图可以拼图,不要拘泥于原有的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