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学的核心精神是良知。什么是良知?良就是善念、整体观。为什么要加一个“知”呢?因为要了解也要有智慧,这个“知”就是智慧。对整体要有足够的了解,要不然如何作出判断和选择?如果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其实是做不出一个正确抉择的。致良知不要盲目地迷信,如果单单根据你自己的内心感受走,只是胸怀天下,这个善念也未必就能做好所有的事。现实中有很多人善心做了坏事,因为他还没有智慧,所以既要连接到整体,培养你的善念,还要培养对整体的了解,建立整体观、系统观,这些都要明白,才能够作出有智慧的决定和选择。这就是良知!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愿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事情做好,不能说有善良愿望的人是少数,但把事情做成功的人不多。不是说那些没做成事的人就不善良,所以还要有智慧,整体观再加上智慧,这样才能作出充满智慧的选择。当你接受这个理念的时候,你的心是否会安定一点?你内心的感受是平稳的。光是根据内心的感受,跟着初心走,这种说法太过简单、空泛,是不完整的,你还是觉得有点缺乏底气去行动。所以要加一条,你要有整体观,整体观就是心胸豁达,心中装着团队装着国家,有家国情怀,还要有对整体的了解,就是还要观出智慧来。
关于格物,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之理,一种是心之气。朱熹主张要去人欲存天理,就是道德规律,这个有点趋向于西方哲学,但还有一派成为更主流的,就是完全跟着内心感受的,这两派要综合在一起,走一条中和的路线。
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的初念是否都一样?良知的四个“善之端”每个人都一样。第一,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你会恻隐,你会按你内心的感受作出一个选择去帮助他。第二,辞让之心,就是恭敬之心,恭敬就是礼让、有秩序、尊老爱幼,尊重师长。第三,是非之心,即是非对错,是非是信念,信念是后天习得,如果是先天的话,只有动物性本能,保全自己,如果按动物性本能,那是有限度的,不会无限地夸张,但人类就是因为有了个自我,这个自我会无限地夸张自我的需求,于是要进行约束,因此才产生了信念,所以这个是非对自我的约束是后天的,也就意味着要勤加学习之后,才能让这个是非观更符合整体观。第四,羞恶之心,就是懂得羞耻,懂得善恶。羞恶之心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要能够自律、自省,这个自省是自我反省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羞恶来自于原罪情结,因为有了这个原罪,我们才有了羞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才有了美丑之分,但羞恶之心会带来更多的内疚和自责,这是负面的东西,要放下。
其实,人的良知就是来自于这“四个端”,其中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只不过那些后天所培养的也要符合整体观,所以绝大部分的人都趋向于“知”。这四个端,哪两个端是先天的?哪两个端是后天的?第一个恻隐之心,还有第二个辞让之心,这是先天就有的善端。为什么?因为恻隐是同体大悲,人家受苦,你心中有连接,也感觉到苦。辞让是恭敬秩序,有先有后,这也是天道。同体大悲是因为集体潜意识,这一点我们用西方文化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集体潜意识而连接在一起,所以会同体大悲。
以上是先天的善之端。第三,是非之心,是来自于后天的信念和规条,是非对错的标准,是为了建立后天的社会秩序,这是集体合作所需的规条,显然是后天的。第四,羞恶之心,这是原罪情结,原罪就是你与生俱来的认为不好的、不对的东西,但这个与生俱来是由人类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些文化环境是后天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了下来,所以羞恶之心也是后天的。
因此,良知分为两个部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是感受,后天的是智慧。这个感受哪里来?来自于元程式,就是恻隐和辞让这两个最古老的程式在你的潜意识里,外在只要一刺激,这个程式就启动,程式启动带给你内心的涌动,体验和感受就来了。是非和羞恶是后天的,要通过后天习得。难度最大的是,后天和先天如何协调一致?
举个例子,关于借钱,这个题目非常难解,朋友问你借钱,你按照恻隐之心觉得要借,因为他很可怜,他说过不下去了才问你借钱,你的恻隐之心来了。那么到底要不要借?你借了会伤害你自己,你借出去以后满足了当时的恻隐之心,但是借完以后你自己又伤心了,你觉得对不起你家人。怎么办?所以完全按照先天的恻隐、辞让是不行的,要综合性反应出来,我们要有是非观,Yes or No,这件事情应不应该,经过后天的教育你后天的信念建立了,这两者才能形成。你后天习得的东西要足够强大和稳定,才能够在当下就作出一个明确的决定,但是如果你后天没有习得任何智慧,就只能按照先天的感受和原始本能来做。古人的世界生活很简单,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这些复杂的社会活动让你不得不要借助于后天的智慧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所以这不是转念的问题。转念是因为你没有后天习得的智慧,只能转回到自我的利益得失,这个叫转念,但是智慧是对于整体的认知,所谓后天习得的是非和羞恶从哪里来?就是对整体观的认知,这是后天习得。所以所谓的智慧不是对自我利益得失的考量,而是对整体观的认知,比如借钱满足了你当时的恻隐之心,借完你又心痛了,这是你对整体观还没有完成认知。
对这些问题,不能只是颁布真理,得说明原理。因为现在的人头脑都很发达,不像古人,为什么以前的中国文化教育用到现在来效果甚微?因为现在的人都很聪明,已经被预先灌输了很多理念,这些理念本来就是西方的,他的思维方式已经逻辑化、结构化了,所以直接颁布真理要他怎么做,他是接受不了的。为什么现代化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方式、传播方式、教育方式要用现代化的方式?其实现代化方式是西方方式。现代化就是西方,我们中国好不容易经过这几十年的紧紧追赶,用三四十年的时间赶了西方社会三四百年的时间,我们十倍速加速前进赶上了现代化。思维没有智慧,就会在局中看不清楚,要时常跳出来看整体,才能看得清晰。我强调这个是要证明中国文化教育方式的现代化革命是很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
强调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我们后天的智慧也变得同等重要,将后天的学习、后天的领悟、后天的沉淀跟先天放在平等的位置,要不然我们全部都回归到愚昧、无知的原始反应中去了,这是不对的。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会过度强调回归到原始状态,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古文里面讲古人、圣人怎么怎么做,如果放到西方的逻辑思辨里,怀疑论就来了,这个古人是谁?他做了什么?依据证明有吗?没有。当我们带有明确的怀疑论和批判论的观点去看,哲学思维来了,马上站不住脚了。所以真理不能只是昭告天下,一定要讲完整,只有讲完整了才能植入进去。是非、羞恶要吗?要的!只是告诉他后天要学习,把正确的是非观念植入进去,把正确的羞恶观念植入进去,把人类文化传承下来的善恶美丑的标准植入进去。
所以关于借钱,在你经济能力承受之内,你可以送钱,但是不可以借钱,因为你借出去就不要指望对方还。对事情的对错要制定一个标准,这也是良知,你把自己放在整体来考量。当你只考虑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心里面是要满足你内心的另外一份需求,你才这样做的。你怕得罪人,于是你买回了一个面子,通过借钱达到另外一个目的,这也是不道德的。关于这点,康德有个标准,你不可以通过做这件事情达到另外一个目的,这是不道德的,而是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意义,这件事情才道德。所以道德有非常重要的一些原则,行为要经过明确的逻辑的理性的检验和考量,才能决定这件事情是否道德。
总之,关于怎么选择的问题,其实最高的选择标准就是致良知!那么良知何来?要参照一些西方文化的标准,参照一些已经被广为接受的文化理念,来丰富我们的本民族的文化,这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认知,非常重要也非常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