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苦
论读书是一门大学问,涉及内容很广泛,比如:“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体会”,“读书与写作”,“读书与做人”等等。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读了一些作家、评论家、名人谈读书的文章和作品,很是受用,看到了“读书之苦”、“读书之乐”、“读书之趣”,学到了“读书之法”、“读书之用”。现转录部分名段并结合一点看法与文友们共享,也更想让想读书而怕读书,好(haò)读书而不会读书,要读书而不知读什么书的朋友有所感悟,能提供一点帮助更好。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所以要想得到知识,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读书的本义是看着书本诵读或默读,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有很多的困难和苦衷。
先说难,这第一难就是读书要有书。书是别人写别人印的,读书就要有书才能读,来书的渠道一是买二是借三是偷,而买书要用钱儿,借书要脸面儿,偷书要有胆儿,这三样对平常人都是考验。这第二难就是读书要有环境。读书的人都知道,买书读完后不能一丢了之,要存起来,好书喜欢的书要反复读的书多了就要占据空间。另外读书是需要安静的,在嘈杂的环境中读书的人有,但很少,那需要相当的定力,大部分是做不到的,这就对环境有了较高的要求。这第三难就是读书要有时间。读书的快慢是因人而异的,大部的书、深奥的书、专业知识的书是很难读的,也是很需要长时间钻进去才有效果,时间短了,或者因没有深入进去而前后不相联贯,或者因一个问题一个段落没有读完而弄不明白,或者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呢就停了,只能从头再来。这第四难就是读书需要悟性。读书是为了学知识、长见识,使头脑清醒提高本领的,这需要读者的理解力要强,感知力要深,兴趣要浓,意识要明,没有明确的意识(为什么读这本书?),没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说什么?),这书是读不进去的。
再说苦。陕西作家贾平凹先生对好(haò)读书讲了三点坏处,一是好读书就得受穷;二是好读书就别当官;三是好读书必然没有好身体。
先说这受穷,心用在书上,是不会搞投机到广东贩卖服装的,也不会从市东买下肉鸡后注了盐水卖到市西去,更不会用自行车带单位几根铁条几块木板回家做沙发。钱就是那几张没奖金的工资,还得抠着买涨了价的新书,那只能穿不好看的衣服,吸让别人发呛的劣烟,吃大路菜,骑没有铃铛的车,老婆手上没有金银,身上也没有裘皮。都说当今贼多,看见四架五架书却不会偷,说不定还送上一张字条“你比我还穷”。
再说别当官,心谋着书,哪里有时间到上级领导家串门联络感情,也没有钱,拿什么去走通关关卡卡,即使当官,也弄不明白要去整谁,要防着被谁整,何事得方,何事得圆,不能做到喜怒不露于色,不能控制感情用事,不指望有人来送东西,也最烦有人寻麻烦,更免了有朝一日墙倒众人推。
还有就是没个好身体,说的是一没钱买蜂王浆,用脑过度头发稀落,吃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二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易患肝炎;三是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肠干,是在蹲坑读书!可怜读书人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瞧瞧这又是受穷,又不能当官,又没个好身体,读书有多难多苦哇。
贾先生讲的这三苦是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学究们的糗事,我们可能达不到如此地步,但要真正把书读进去还真的是要付出一些功夫和遭受一些苦难的。
这里还有一苦就是古人为劝学而想的办法,一种苦法就是汉代政治家孙敬的“头悬梁”法和东周纵横家苏秦的“锥刺股”法,这我们都是知道的。再有就是匡衡的“勤学无烛而凿壁偷光”苦学法以及范仲淹的“贫而力学而断齑画粥”苦学法。但我最近又看到一则“苦读”的故事,就是“囊萤映雪”读书法,这里囊是指口袋,在这里指以囊盛物,萤就是萤火虫,映就是映照,说得是,夏天用白色的熟绢袋将萤火虫放里边用来照着读书,冬天则利用雪的返光照着读书。这是出自唐朝房玄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另一个则出自徐坚《初学记》:“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后来季羡林老先生说:什么囊萤映雪之类,有人作过试验,无论萤和雪都不能亮到让人读书的程度。然而在这一则佳话中所蕴含的鼓励人们读书的热情则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这些读书的方法我们不一定校仿,但这种勤奋读书、热爱读书的精神我们是可以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