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一趟,听说一位老同学不幸去世,心里既惋惜又悲痛。他是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天赋异禀、非常聪明,当时在校期间经常荣获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我记得一个小细节,大多数同学写数字“6”都是从上往下写,而他则是从下往上写,由此可见天赋性情不一般。但他在初二时却忽然患病,从此休学在家;病情时好时坏,他的人生也就一直耽误下来,在农村家里一天天熬日子、混时光。
说起来我们这帮同学刚过而立之年不久,先后就有五六位同学去世,有生病去世的、有喝酒不幸去世的。这些逝者相比我们活着的人,瞬间就生活在了时间之外,不再有任何改变;而我们这些在世者,顺随时光河流的自然伟力随波逐流、继续前行。
我时常幻想如果我是他们之间的一员,该是多么轻松幸福,由此可见我的生活态度多么悲观,似乎觉得活着很多时候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不得不忍受的折磨。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指出,“悲观主义人生观在本质上是源于内心对他人深深压抑的愤怒与敌意。”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性情良善温和、与人为善,其实仔细觉察内心,就会发现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压抑着对他人的敌意。这股敌意可能源于小时候原生家庭的成长背景,父母在我小时候过于强硬控制,导致我内心不断无意识积攒着无处发泄的怨恨和愤怒,但又由于强大父母的压制和家庭孝道文化规范的束缚,不敢发泄,从而导致成年后内心时常陷入悲观主义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泥淖之中。
这些心理分析的理论固然很好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逃避自我人生责任的嫌疑——把大部分的人生过错与伤痛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即使是正确归因,但对当下人生又有多大帮助和改善呢?
就像作家格非的著名小说《江南》三部曲所表达的某种思想一样,我发现从我们家族的爷爷辈、父辈到我这一辈,血脉传承的同时无形中的精神传承却是一辈不如一辈。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爷爷那一辈的人活得威风意气,听父亲说爷爷年轻时候跟同辈族人组成名为“十八狼”的农村互助组织,用来捍卫家族和保护家人。而到父亲这一辈,农村那种大家族的观念早已淡漠消逝如烟尘,人们只顾挣钱谋生、生儿育女,过好自己小家庭的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再到我这一辈,我感觉自己跟父辈、祖辈比,虽然文化知识可能掌握得不老少,但内在精神境界都要萎靡不振。我跟很多当下的年轻人一样,可能是受社会流行文化的无意识洗脑,整天沉溺于自我中心的杂乱情绪感受之中,对周围的人与事情感淡漠、毫不关心,即使跟家族的亲戚朋友之类,平时也疏于走动联系,更别说去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了。
我的内心潜台词经常是这样的,“看看原生家庭把我害得多么惨,我内心为何充满如此多的焦虑不安与悲观绝望情绪,我自顾尚且不暇,哪还有心力去关心照顾别人呢?”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无意识沉溺于自我中心的心理泥淖之中,才导致我的人生过得越来越痛苦、人生路越走越窄却还不明所以、不知所由。
在这种自我中心狭隘僵化的人生观指引下,我的短暂虚幻的青春飞速逝去。如今即将迎来不惑之年,内心才逐渐变得清醒起来,我意识到之前的人生路是偏颇错误的,从此要敞开心扉、多跟人沟通交流、走动联系,就像照镜子一样,才能有的放矢照见自己的缺点错误并改正完善。另外就是要增强心灵觉察,对内外在各种人生感受保持觉察及接纳的正念态度,才能使得心灵世界更加宽广自由。
总之,从身体年龄、社会年龄及心理年龄三个层面,加强体育锻炼,使身体年龄尽可能保持年轻;加强与人互动交流、和谐沟通、心态开放包容,增长社会见识,使社会年龄尽可能年轻;另外就是多多学习新知、对一切内外在情绪感受都包容、觉察、接纳、消化、升华,从而使得心理年龄保持年轻;三者合一把失去的青春尽可能找回来。
既然老天爷允许自己现在还活着,既然我现在还在时光河流之中飘荡,那就要好好生活、好好冲浪,充分创造、体验、觉察、享受人生,尽最大可能活得自信乐观、勇猛无畏、充实无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