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长的路上,学多少都不为过,教养孩子的路上,怎么用心都不够。
这是作为二孩妈的我现在最痛彻的领悟。
别看平时说的挺像那么回事的天花乱坠,真正落实到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时有的太多太多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很多很多的说到做不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
再想想“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在父母撒手不管中长大”的观点,又开始脊背发凉了,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说是“外甥想妗子想起来一阵子”,缺乏一以贯之的持久性,孩子自然就会有样学样了。
越想越自责。
几乎所有的亲子教育类书籍都有谈到通过有技巧的亲子沟通,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及品格至关重要。恰好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的几个观点赶紧奉若至宝,记下来吧。
1,话要正着说
也许是职业病已经病入膏肓了,我跟孩子交流,经常一开口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全然忘了“正面管教”里“温柔而坚定”这一理念。
文章里谈到一味的说孩子错了只会徒增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怀疑自我价值。
毕竟孩子的大脑其实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反而接受不了,所以应该给孩子正面的帮助和提醒,正向鼓励之下他们反而学得更快,这样容易确立“我很好、我能行”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2,扔掉空洞的说教,用具体示范来代替。
孩子年龄越小,父母的指令要越具体,少说不要,多说要怎样。因为低龄孩子的理解力还不够。
不允许孩子做某事的时候,应该同时给他留出另外一条路或几种选择。
与孩子对话时多用积极的词汇,比如告诉孩子做a事很危险,可以提供孩子听故事或者出去玩等多套方案供孩子选择。这样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孩子缓冲失望感,并学会考虑多种解决办法,而不是现在沮丧中出不去。如此训练之下的孩子长大后思维更灵活,解决问题能力更强,心态更积极向上,自然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我家孩子总喜欢去楼下找小朋友玩儿,回来时不是带伤挂彩了,就是浑身上下脏得跟泥猴子似的,所以下楼时总会遭到老公我俩的拒绝,我俩常用的句式是“不准、不许下楼玩儿”,但没有给他提供另外可以选择的方案,简单粗暴的拒绝。以至于孩子现在学会反抗了,张口就是“坏爸爸坏妈妈,不让我下楼玩我就……”的句式。这种话语体系下,孩子的沮丧情绪得不到排解,思维就容易僵化,解决问题能力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心态咋能很活泛呢?
果然,孩子未来幸福的密码就藏在孩提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中。
3,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曾经有位心理咨询师前辈说,很多父母在贪污,贪污什么?贪污孩子的脆弱恐惧和愤怒,贪污孩子哭闹发脾气和表达不满的权利。
相信各位跟我一样,看到“贪污”这个词会觉得耳目一新,再仔细咂摸品位,觉得甚有道理。
因为父母的简单粗暴,父母的越俎代庖,孩子就被堵在了情绪成长的路上,永远无法和真实的情绪情感好好相处。低情商的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看吧,在这一点上,优秀父母和糟糕父母高下立判。
所以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时,哪怕是负面情绪,也要请爸妈给予正面的回应“嗯,我看到了,你确实很害怕、很讨厌、很喜欢……我在,我一直都在,我在陪着你”。
还是那句话,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教养孩子方面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虚心接纳相对理智、科学的教养理念,边学边落实,和孩子一起长大成熟。
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勇敢的意思,不是不害怕,而是虽然害怕了,但我们还是有所行动,愿意改变。
4,允许孩子犯错。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智慧的父母,懂得把错误变成孩子成长的良机。
关于这一点,《父母的格局》这本书的作者黄静洁老师说的“让孩子多在错误里多呆一会儿”很形象,很直观,和这个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5,要学着多用笑脸来拒绝孩子。
这点儿更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很多时候立规矩不是生硬的跟孩子提要求,而是学着用笑脸设立规范和界限。有文化内涵修养较高的家长会在必要的时候,顶多严肃坚定的表明态度,这样不吼不骂,孩子既能学会规则,也能感受到来自于爸妈的爱。
以上这些育儿高招,一看觉得好有道理,一做却发现难以落到实处。
所以才需要好好读,边学边做笔记。
总之,我们需要去做一个真实的父母,适当的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要,这也是在帮孩子去适应这个现实世界。
总之,爸妈不该怕拒绝孩子,怕让孩子失望,
总之,在爱孩子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唯有父母修炼到炉火纯青之后,在父母的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长成一个既能自爱要懂得爱人的人。
“鸡娃”这项终生事业,真是得慎之又慎。Ycy389--1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