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这个图片不够清晰,可以去github下载原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公九卿
-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丞相下还有诸卿,负责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外朝
-
“中朝”是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构成,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
-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
-
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
-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府三司制
-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中书省代替三省
-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废丞相,设内阁
-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国家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明朝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军机处
-
雍正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监察制度的变化
秦
-
中央:御史大夫
-
地方:监御史
汉
-
中央:御史大夫
-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汉之后的监察机构
-
唐代御史台
-
宋代提点刑狱司
-
元代御史台和监察御史
中央集权的发展
郡县制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
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国并行 --> (汉武帝)“推恩令”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设“节度使”
-
节度使权力很大,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行省制度
-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又受中央的节制
-
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废行省、设三司
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
- 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
九品中正制
-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
-
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科举制
-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了科举先河;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科举制形成
-
唐武则天主政时,开创殿试和武举
-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科举制取消
-
科举取士,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