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作者有那么几类:第一类:毅力型,不问来路,不看粉丝数量,坚持日更的(他们的坚持,会给我动力)。第二类:专业类,日语+英语+Python,关注日语是因为我在想一件事儿,就是能用自己“学+用”了6年的日语做什么,关注英语是,我已经能跟外教聊天的基础上,能做什么。Python我想学的。第三类:是我的启明灯,路上的导师类的存在。不管他们的成功究竟灰色或者隐瞒的部分占据多少成分,至少一些理念和观点,还有时间的分配,读书的深浅都会分享给你。
第四类:第三类人分享的书,以及该书的作者。
螺旋向上1,个人比较慢条斯理,看了拆书方法还是没忍住把书都翻一遍,一周看完一本薄的可以,厚的不行。谈一谈我对第四类人的个人看法。
读《穷查理宝典》,里面的实例,查理的亲朋好友对他的评价,他的孩子对查理陪伴他们时候的回忆,一句一句里都是查理的为人处世的睿智。
零碎而温暖的细节这样看起来你才不会觉得查理这个人就是个机器,你会觉得,他在事业上见解别具一格,他在生活里也是带着脑子和心,带给后代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价值观,家风很别致。
启明灯式的人物:会告诉你他一周读了什么书,书的结构和骨架,书的主要精神,而你真的开始读的时候,一边感叹推荐这本书的人:独具慧眼。一边发现:书中那些特别让人惊讶的细节。
这些细节验证了我的看法我说这句话验证了我的看法,当然并不是指代我做到了,而是,文章里还有另外一段:讲的是查理疯狂热衷于找到自己错在哪儿,甚至去证明自己错了。我读下边一段的时候,书中的细节:证实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我在想吸取教训后,他怎么做的?读到后来,发现上边那一段不单单是细节,而是查理心思缜密的:吸取教训后的行动。
人格魅力所在2,你纠结过吗?该先看哪一本书?说一说我对第三类人的挑选和判断。
最早时,我会去打听书单,按照书单读不就得了?后来,读的消化不良了。接着,就去看拆书的人推荐的,也还是各种书目都有,拆的明明白白,我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框架,比如说:写作类,你给了一堆书单,读了一本换下一本,你会发现:深浅不一,难以下咽。
最后,我追随了沧海里的一粒粟(虚构名字),我还没有到那么高的境界,读了的书,懂得道理并没有在工作和生活里实践,但“一粒粟”不一样,他把书按照从浅入深推荐,也是书单,但是,循序渐进。至少我看来很是受益。
于是,我总结出来一条自己的规矩,对于第三类人的判断:1,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可操作性差的留作观察,看看他后续的做法。2,没有写明方法甚至一点儿可行性都没有的,不参考,连续超过5篇以上,直接取关。3,第三人类里面,灰色部分都是被作者隐藏的,他不会把认识别人的细节写进去,就是细到打招呼,收尾的那种(当然,也没必要这样要求人家)。所以,遇到可以实施的方案,一定要去试一试,因为来之不易。
3,谈一谈我追随的第二类人
许多文章写到今天,很多作者都开始尝试变现了。英语,日语,方法分享完,就开始让大家付费学习了。这时候,如果我想办一个班怎么办?真心觉得,不是急着付费去看他们的做法,而是,在自己准备了一些的基础上再出发。试想一下,2016年之前,知识付费还没爆发之前,你的英语和日语等专业知识,也许根本不扎实,碰上机遇就开始干了,也许,在付费过程中,你会发现你交了“智商税”,发起者的水平还没有你高。
所以,我对第二类人,都是保持特别好的向他们学习的态度,不是看到作者写一篇“学好啥就能做到XX”,刺激刺激冲动消费的观众,而是看他的:结构。其实,每一个老师特点都不一样,但是,学会某一种技术的基本框架都很接近,只不过同一架构,方法不同。比如,日语,就算你说破大天来,50音图就是开端,除非你是在日本出生。
我在简书里,发现了一个不问粉丝,不看浏览量,英语发音链接直接是“美式”正宗发音的作者,除了别人的付费课,他的分享,是目前我特别喜欢的。
4,我对第一类人看法
坚持,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我很佩服他们每天都有想法的样子。我有灵感才能写出来,他们真的能做到日更,很佩服。
我会挑几个写的“针砭时弊”的,旅游见闻,BBC纪录片等作者,看看他们多彩的生活。
我是近期,把关注的作者进行了分类,整理删除。欢迎批评指点下边的文章:
我是饕餮思文,转发或者引用,请注明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