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预言地球将在二百年后毁灭。
他预言地球毁灭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遭遇外星人入侵而毁灭。
第二,被太阳毁灭。
霍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他一直主张寻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以保证人类能够在遭遇灾难前有所准备。
早在2015年,科学家就发现太阳将在2030年进入“休眠”,地球将会进入“小冰河期”,而太阳休眠之后,人类也会随之灭绝。
很多科学家认为星际移民是人类唯一的出路,不少科幻影片和科幻故事也以此为参照设定出脑洞大开的剧情和情节。
然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却和这类星际移民的设定完全不同,它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天体物理学家根据精确的数学模型推演,预测20年内将会发生太阳氦闪,而太阳氦闪的爆发将会导致地球被毁灭,因此,人类计划移民到半人马座比邻星。
由于技术有限——人类目前的技术所能制造的飞船无法同地球的生态系统相比,经不起时间的风浪,所以,人类最终打消了制造飞船的想法,决定把地球本身变成一座飞船,通过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
这场星际移民并没有移去任何星球,而是带着地球逃亡,带着地球流浪,小说因此而命名为《流浪地球》。
2
《流浪地球》是“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200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当年,他还是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发电厂里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酷爱科幻的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
据说这部《流浪地球》前后只花费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刘慈欣还因此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时隔5年后,他创作出了那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三体》,并凭此获得世界科幻界的最高奖项——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小说《三体》的雏形或是影子,有些科幻评论家甚至认为,《流浪地球》比《三体》还要精彩。
根据小说所改变的同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已于今年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中国首部大型科幻片,截至17日12时29分,电影《流浪地球》累计票房达36.51亿元,超越《红海行动》(36.48亿),成为内地电影票房亚军。
如果你没时间读完整部《三体》,请一定要读一读这部短篇小说《流浪地球》。
3
小说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建立了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会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之后,太阳会变成一颗巨大却暗淡的红巨星,这意味着地球将在氦闪爆发中汽化,而这一切将在400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380年。
为了躲避太阳氦闪,人类决定把地球本身变成一座飞船,方法是:安装地球发动机改变地球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通过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移民到最近的比邻星。
小说里将人类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称为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作为主人公的“我”出生在刹车时代,因此亲眼目睹了从刹车时代到流浪时代长达半个世纪的移民过程。
4
太阳这个长久以来象征着希望与梦想的人类精神符号,如今,变成了恐惧的代名词。人们恐惧太阳。
死亡不再是黑色,而是雪亮,“它是闪电的颜色,当那最后的闪电到来时,世界将在瞬间变成蒸汽。”
地球变轨加速之后,逃逸时代来临,每次地球到达近日点,人们的恐惧剧增,社会上就谣言四起,人们担心在氦闪爆发时,来不及逃出太阳系,就被瞬间汽化;当地球升向远日点,人们的恐惧便逐渐平息。
学校教育开始集中在理工科,并将艺术和哲学类的教育压缩到最小,地球上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当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关注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那些我们平常并不在意的东西往往变得可贵,而那些视如珍宝的东西反而变得微不足道。
希望是珍宝
每当地球跌向近日点时就会谣言四起,母亲也怀疑是不是真的来不及逃出太阳系,氦闪就会发生,地球就会毁灭,此时,作为军人的父亲十分坚定地说: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现实世界中,一个人只需拥有金钱、权利或才能,就可以在这个世界畅行无阻,这也是我们现实世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然而在一个充满绝望的年代,这些东西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希望变得如此重要,想要在绝望中活下去,必须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对未来抱有希望,哪怕希望并不真的存在。
伦理道德标准发生变化
地球升向远日点时,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海边旅游,父亲忽然对“我”和母亲说,他爱上了“我”的小学老师,要离开“我”们,去找她。
母亲得知后,没有任何反应,面对父亲出轨,她只说了句,“那你去吧。”
父亲接着说,过一阵他一定会厌倦她的,到时候就回来,母亲说,“你要愿意当然行。”接着,她的注意力就被天边的星星吸引去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在地下城遭遇岩浆爆发时,政府宣布按危急法第五条撤离地下城。危急法第五条就是按照年龄排队撤离,年龄最小的最先撤离。
伦理道德在大刘的小说中是会随情境和条件而灵活调整的东西,这一点不论是在小说《流浪地球》还是在小说《三体》中都有所体现。
就像大刘所说:我们目前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它肯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孤独同死亡无异
小说中,在地球12次到达远日点时,为了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联合政府恢复了中断了两个世纪的奥运会,“我”参加了机动冰橇拉力赛。比赛从上海出发,横穿封冻的太平洋冰面,到达终点纽约。
当比赛开始后,“我”渐渐和同伴拉开了距离,当同伴们一个个消失在地平线之外时,作者这样描述“我”的感受:
“在无限的星空和无限的冰原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雪崩般的孤独感压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赶路,名次已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在这可怕的孤独感杀死我之前尽早地摆脱它......”
宁愿不要名次,也不愿被孤独地抛弃在无人的冰原。
我们惧怕孤独,如同惧怕死亡。
宁愿聚拢在人群里,相互取暖,彼此安慰,以此获得希望和力量,也不愿独自一人孤军奋战。
死亡固然可怕,但我们更害怕孤独地徘徊在世界尽头。
5
小说营造了一个壮丽美妙的地球飞船,细节中充满着丰富而高超的想象力,最后的反转颇具讽刺意味,将人性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时代,谁不是带着孤独和惶恐游走在这个世界的流浪者。
我们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去远方寻找希望,寻找梦想,寻找新的世界,新的家园,然而每个流浪者的内心始终都存在一个“地球”,那是对“家”的眷恋,对“家”的回忆,我们带着它行走,流浪,飘荡,这一点从未改变。
尽管现实世界不会发生小说中描述的末日景象,但对现实的不安全感和对未知的惶惑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感受。
惧怕失败、生存焦虑、雪崩般的孤独、虚幻的安全感,以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不断徘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从刘慈欣的小说中,我们读到的还有希望。
幸运的是,我们还活着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