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OW or LATER?现在还是将来?

NOW or LATER?现在还是将来?

作者: 悦青KUMA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00:36 被阅读0次

    摆脱焦虑,是现在还是未来?

    提升能力,是现在还是未来?

    保持耐心,是现在还是未来?

    延时满足,时现在还是未来?

    有朋友提前几个月给你送来了生日礼物,会选择现在就拆开还是会等到生日那天再享受?有次活动参加“厨房革命”打卡有实物奖励,我提前收到了,我很想拆开,但是我忍住了,极其有耐心的等了几天,等到活动结束才拆开的,拆开的那一刻,满足感大大滴。突然脑子里迸发出另外一件事,发现家里乱糟糟的时候,你会选择立刻收拾,还是选择继续乱糟糟?享受乱糟糟还是享受收拾完以后的满足?人类天性中最原始也是最本能的天性——即时满足。而精英人士通常都是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也是我需要继续学习的!

    延时满足的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在我看来更是找到为什么无法提升自己?。很多时候,我都想要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这样感觉“事半功倍”,似乎给自己一种错觉,我用了1个小时学习的同时,其实做到了2个小时的事情,比如一边“认真”学习,一边“粗略”看直播演讲,甚至一边在做些别的或者在同一时间,看很多本书,就好像赶集似的。这属于急于求成。还有一种,避难趋易,什么都不想努力,就只想看到效果;“如果我做事情看不到立刻的效果,我为什么要做?”我想这才是提升能力的中心点,找到焦虑真正的根源!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这个“设置”呢?

    焦虑的根源,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很多人一直都把要“改变”,要“脱变”挂在嘴边。有的人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想要“提升自己”,但是被焦虑“禁锢”住了。文中的比喻特别好: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小时候很喜欢在书城看书,也仅仅是在书城,看到喜欢的或者“青少年读物”,我都想买回家,买回家的第一天,第二天,特别认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小时候总是用新本子,哪怕这本本子只用了一页。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焦虑,因为我觉得我写的不好,我换个新的本子,我一定会更好,这种心理是极错误的。有想法是好事,完全可以不用换一本,当下就可以提升,不需要逃避“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学会面对。我想,当时的自己是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证明我能够“对得起”自己的本子,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只会用不停的逃避,让自己觉得自己并不差。自从认真的开始读书和反复“行”以后,我开始学会“直面焦虑”,直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问题。文中说“我像一个落水者,被焦虑彻底包裹,仿佛在慢慢地沉入河底。”我也曾经“落水”,或者说我依然还是一个“落水者”,但是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在把我拉我岸上,或许他们没有告诉我怎么应该怎么面对焦虑,但是他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我,鼓励我,让我找到自己的模式去成长和应对目前的焦虑。

    焦虑被作者分为5种形式,

    第一:完成焦虑。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第二:定位焦虑。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第三:选择焦虑。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环境焦虑。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五:难度焦虑。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从年代出发,本能脑已经存在了3.6亿年,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也有快2亿的历史,青春期早期才逐渐完善;可是理智脑的出现只有250年不到,并且要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我们的大脑里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本能脑和情绪脑占据了80%。不仅如此,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了潜意识的生理系统,也就是五感…能够调动呼吸心跳,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1,000,000次/秒,颁发一个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不为过吧?所以相对而言,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相比之下,我们高级的理智脑最快的运行速度也只有40次/秒。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当然,不管是何种因素影响我们做出决策,初衷都是让我们好,只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以为自己还处于原始社会。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我们如何打破“天性”呢?那就是培养耐心,那么如果培养呢?了解认知规律后,耐心就会倍增!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看不到全局,总是拿着“天性”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复利曲线显示了积累的重要性:前期增长缓慢,但达到一个点后会增长飞速。就我个人来说,坚信并践行“早冥读写跑”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我想我早晚能有所成就,今天的自己和一年后的自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中练习,这样才能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的能力范围。舒适区边缘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加入新的项目,不断的“刺激”自己的神经元成长!(短期内反复表达了第9遍这个观点加深记忆!)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对目前的我而言,改变=思考要改变的方面;行动=去实操,去动手过后做;思考=看完书,做完事情的感受;学习=把学到的输出,想到的点子表达出来,能够教别人。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断舍离》,学的多,吸收的少;学得少,吸收的多。《断舍离》中有一句,进是出,出是进。你走进门里,也是走出去门外。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全然是这样。一直努力的有耐心的成长,但是一直没有看到成绩的显化。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平台期。我第一次听到平台期是因为KEEP减肥,感觉每天锻炼的并不少,但是就没有减掉多少,这个时候焦虑就出来“霍霍”我了。

    似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刚开始时候进步很明显,自己会很有动力的去做事情,然后一点一点的变慢,直到感觉自己一直没有进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退步,就像我22年减肥从95公斤(没看错)也是减掉了20公斤以后,在72-75公斤左右掉的极致的慢,甚至还反弹,很抱歉,当时的我放弃了;也是19年的我看书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之一,我看了很多书,我依然改变不了自己“旧有的”固定思维。哪怕是天天把《终身成长》挂在嘴边依然变化不大。最喜欢的就是,我暂时….我只是现在还没有…看看过去的自己,有点好笑的。其实看起来没有进步,甚至是退步的我,在23年尝试“秦昊减肥法”(极度不建议体验),体重还是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63.2公斤,但是没有持续的“巩固”,又被打回“原型”了(66公斤)。前一阵子一度又回到了70公斤,惊觉自己不可以继续胖下去了。现在再次认真执行“早冥读写跑”和减肥。期待一个星期,一个月后自己的变化。(2024/2/1月省的时候回来打卡)不过我相信,这些其实只是暂时的假象,因为大脑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链接并且在不停的巩固。这就好像USANA的服用后的效果,快慢也是因人而异,至少在一开始我的好转反应特别明显,嗜睡,口干,这是因为修复细胞非常的明显,我感知到的也很快,服用一定时间感觉变化不大了,其实是在处理深层次的修复,需要激发神经元细胞不断的“巩固”并且链接!在持续不断的“巩固”后,直到一个累积的点,是复利曲线中的“拐点”,也是学习曲线中的平台期到上升期的那个“点”,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快速上升。(我怎么突然觉得福利曲线就像是学习曲线的一部分呢?)所以平台期其实也是可以提升的,你要给自己一个规划去巩固。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怎么样才能够拥有耐心呢?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下次我们仔细说说“熔断不读书法”,这个方法是我觉得这两天我有显著提升的原因之一。因为阅读的时候总是被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带着走,其实只要有一两个观点能够让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完全足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W or LATER?现在还是将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vo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