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是煽情感性之作,没想到里面的观点新颖令人惊喜。蒋先生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暴力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六个方面来进行诠释孤独的含义与表现,看完后感受很深刻。
情欲孤独。蒋先生在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这段话很恰当的描述了我们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拿北京来说,你看着马路上车来车往地铁里人潮汹涌,可是人却是麻木的。记得我弟暑假的时候来北京玩了几天,我问他对北京的感受,他说太孤单了。他说虽然人很多,但是却谁都不认识,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没有想到一个14岁的初中生竟然会这样的感受说出这样的话,但我确实是感同身受的,因为他所体会到的,我每天都在体会着。在城市中,人情是淡漠的。我们可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门与门之间的距离不足一米,可却并不知道所谓的“室友”姓甚名谁、做什么的、是哪里人。与家乡城镇里走出家门不足百米就遇到三四熟人或者亲戚相比,人情淡漠至此。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孤单寂寞的,可是却又不愿意打开内心去接受别人。我们全部都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形单影只的上班下班,喜欢热闹同时也害怕热闹。所以这也是现在很多人不想去认真谈场恋爱的原因吧。其实这也是情欲孤独的表现形式之一,各种社交软件的兴起,到底是阻止了无聊还是阻止了无聊所拥有的所有好处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可能有人会反驳,认为这其实是个人原因,北京精彩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愿意,你就会认识很多朋友。对啊,曾经有段时间我也每天过着下班就去与一群人吃饭喝酒唱k嗨到深夜的生活。可是那段时间里我却觉得内心异常的空虚,虽然身边很多人,好吵闹,可是会有种置身事外的孤独感。每天回到住处,总会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想我是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丢失了自我。直到后来逃离了那种生活,我才发现原来孤独与寂寞是两种概念。孤独是丰盈的,寂寞是空虚的。孤独与寂寞从来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来定义。孤独与寂寞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语言孤独。其实语言孤独与情欲孤独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没有人可以认真听自己讲话。一个倾听者比一个讲述者更难做。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坐在一起但却不发一言的各自玩手机呢?我们不愿意说,也不愿意听别人说,终于有人愿意说也有人愿意听了,却发现彼此根本不能互相理解和懂。于是又会回到不说不听的状态,陷入僵局。这是语言孤独的无奈与心酸,可是我们现在就在这样的僵局里无限循环着,你走不出来,我跳不进去。
思维孤独。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知道天下事,也可以不问缘由判断是与非。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吗?现在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太多,可是很多人却不加判断不加思考就相信自己看到的,以为所见即所实。但真相有时候可能是截然相反。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同情弱者。可是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怎样分辨谁才是弱者。一段掐头去尾恶意剪辑的视频,就可以颠倒黑白误导大众。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如果连基本的思维都没有了的话,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分别?
伦理孤独。何为伦理?讲简单点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在古代的约定俗成是一夫多妻,而现在的约定俗成却是一夫一妻;比如我们一直的约定俗成是男女结合,所以当出现同性恋的时候就会遭受非议;比如唐代时候的约定俗成是女子以胖为美,而现在女孩儿们却在比谁更瘦…太多太多这样的约定俗成,当你不去按照约定俗成做的时候,你就是另类、怪咖、变态。可是很多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约定俗成到底是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秩序还是更加无聊呢?今天你觉得是超越伦理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变成约定俗成,所以为什么要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别人呢?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去管是不是遵守了伦理不行么?但说到底,能够真正做到只遵从自己内心的人很少,也很难做到。只愿我们都能在伦理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遵从内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