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竹林,看着四周翠绿挺拔的竹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好壮观啊!人的精神,常会为之一振。
我喜欢竹子,想着能够种上几棵,苦于没有庭院,到山上挖了几棵凤尾竹,种在花盆。最初,凤尾竹是活了,长出了几片细小的竹叶。可能是盆浅,竹根无法延伸,叶子慢慢枯黄凋落了,最后死了。
这是唯一的一次种竹经历,明白了,竹子只有长在大地上,才会有活力,有气势。也明白,喜欢竹子,不一定要拥有竹子。与古今大家,一定玩赏竹子,那也是乐亦无穷。
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对竹子的喜爱,传为典故。他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各类竹子,有紫竹、淡竹、慈竹、箬竹等,一有空,他就沉浸在竹林世界里,养身修性。
有一次,王徽之去苏州办事,知道当地员外的庭院种了许多好竹,王徽之慕名前去观赏。员外听了甚是欢喜,叫人把宅院打扫一番。主人准备了茶水,要接待王徽之。王徽之却乘坐轿子,直接去庭院观竹。主人想,王徽之一定是爱竹心切,才忘了要拜访主人这一礼节。为了不让王徽之看完竹子,径直离去,主人就吩咐奴仆把大门关上,借以提醒王徽之,要会见一下主人。王徽之赏完竹子,出不去大门,才想起了未拜访主人。因为竹子,王徽之与员外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王徽之,对竹子的一往情深,足以让他忘记了一切,包括生活中的那些繁文缛节。
北宋的苏东坡,对竹子情有独钟。他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肉和竹子,都是苏才子的最爱。当生活条件不允许时,要让他做出选择,苏东坡选择了竹子。不吃肉,只会让人消瘦。居住没有竹子,人就变得庸俗不堪。
竹子在苏东坡的眼中,应该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这种精神让他在三次贬官经历中,仍旧豁达乐观。例如,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自称是闲人,吟诵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代的张潮,对竹子也很喜爱,很有研究。
他说一年之计在于种竹,春天种下几棵竹子,若干年后,它能用一片竹林来回报你。
他认为竹子的造型,一定要有石头,而且这石头,必须是清瘦的,才能与竹子相映衬。
他觉得竹子很有风韵,更是儒家精神的象征。竹子的风韵,用眼睛就可以看见。竹子的儒道,要怎么解释呢?竹子是仁爱的化身,它们在地下的根是互相牵连着,地上的枝干却是彼此分开的。它们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都为彼此留下了成长空间。
清代的郭尚先写过一篇《斫竹记》,讲的是他一位姓张的友人,庭院种十几棵竹子,因为被藤蔓缠绕,以致竹子扭曲变形。一次暴风雨,被藤蔓拉紧的竹子,如弯弓一样,大风狂刮,竹子把友人的院墙给扫倒了。友人一气之下,把所有的竹子都砍掉了。郭尚先对被砍的原因是这样说的:“藤附之而不能却,乃卒失其直,以至于伐也。”
这些竹子,是多么无辜的。它们没有手脚,要如何拒绝藤蔓的攀附呢?也有的学者,认为竹子丧失它的本性,与藤蔓同流合污。我总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过于牵强。
我爱竹子,跟历代的文人雅士一样。在我眼中,竹子是笔直挺拔的,如果真的,它们弯曲了,那也是因为外力超过了它们生命所能承受之重。
网友评论
琴棋书画可陶情
你喜欢竹定然也是位雅士有品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