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hales
本文为心象PSY原创
编辑| lan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但为什么你心里住的,是个巨婴?
From 心小象
自《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后,又一部体现“审美隔离”的电影《无问西东》,在朋友圈、社交圈、影视圈掀起飓风,两极分化的评价让各大社交平台都沦为战场,感动与差评一阵腥风血雨。
但是经历过5年等待,《无问西东》担得住这样的争议,正如电影里让人感动落泪的美好的人生担得起生活、生命、生存里的种种艰险和磨难,归来依旧少年。
在生活、工作等公共场所中,有许多人也“归来依旧少年”。不过他们是假少年真巨婴,分对错(甩锅),惹争议(争利),抗打击(逃避)爆表能力,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的困扰。
假少年,真巨婴
一
大家身边肯定有这种人,心小象就听朋友不止一次抱怨她的“巨婴”同事:
工作不认真,老板在的时候假装很忙,老板不在在微信群里假装很忙;指望着同事把每一件事都搞定,空手套白狼;每天抱怨少了自己不行,什么功劳都接手出了事就甩锅给新人。添的乱子每天都搞的部门同事精疲力竭,负能量满满。
然而除了职场这个重灾区,生活里的“巨婴”现象就像地雷,随便踩到一个这段时间的情绪就跌到谷底。这些巨婴们,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个特征:
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不分关系远近嗲两句就要使唤你;
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没要求,自己是大太阳,大家都是小行星;
一出门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凡事要人别人帮忙,谁敢拒绝,哭给谁看;
身上什么都易碎,特别是心,还“我弱我有理”;
还不只是公司这样相对封闭的领域的个体行为。近期,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这种在公共领域,“通融一下”的巨婴心态,更是处处可见。
张德芬就曾写道:“巨婴就是一个无法面对“延迟满足”的人。他想要的东西当下就要拿到、完成,不想要的东西,就要立刻去除,一刻都不想等。”
所以,整个世界就得“学会迁就”。
小孩与巨婴
一
可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
Ta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希望什么事情都能有个保护伞;Ta希望沉浸在假想的世界里,因为那里有完美存在;Ta希望不付出就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比如温暖;Ta希望防御住一切伤害。
这样的小孩,童年,伊甸园,每个人都有,《无问西东》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例如帅气的岭南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 饰)。在国家危亡时刻,想从军去做飞行员。但沈母阻止了他:我不想你还没想好如何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
沈光耀哭着答应母亲,不去当兵了。可当他看到昆明轰炸夺走孩子的无辜生命,最终还是瞒着母亲偷偷从军。在一次和日军交战的时,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他开着战斗机冲向了日军的军舰,同归于尽。
为什么?因为责任在那,家国大任在那,他爱国家甚过于爱自己,所以哪怕会让父母失望,哪怕会失去自己的性命,他也会选择参军。
可惜“巨婴”来说,不管重如家国责任,公民责任,还是公司制度,公共品德,更别说有没有私人情谊了,永远都不比此刻的情绪、感受、自我更重要。
要敢无问西东
一
《无问西东》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但因所谓的“严格的后期制作”原因,电影自2012年底开始延期,等了5年才上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幸亏5年过去,时间的尘埃无损《无问西东》饱满的情感品质,心小象的朋友圈被眼泪刷屏(性命担保,不是水军)。
观众感动的是什么?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刘同写道:
“现在每个我遇见的笑着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他们只因扛而成长。谁不希望自己活得轻松,没有压力,一切随性,但如果你真的那样去做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觉得自己轻松了,那也不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容易了,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坚强。”
观众感受到了,所以他们为人与人之间最贴近的真情而感动,在抵抗中的成长,以及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伟大而感动。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面对怎样的一生,会恐惧,害怕,但绝对不逃避。
而对于巨婴来说,怎么过好这一生不重要,反正这辈子天塌下来,有别人顶着。
你身边发生哪些“巨婴行为”?欢迎留言,向心小象吐槽~
图片来源:《无问西东》《千与千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