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很多人心里是一个温暖、美好的词语,而巴金笔下的“家”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封建大家庭。先生所描写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在新旧碰撞、矛盾的背景之下,代表一般家族的历史。先生所写的是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道路,走到它自己亲手倔成的墓穴,和包含在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以及一些年轻可爱的生命——旧礼教的牺牲品和叛徒。
不同于张爱玲第三者身份的冷眼旁观,先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在生活里,巴金先生有过爱和恨,悲哀和渴望;在写作中,先生亦有他的爱和恨,悲哀和渴望。他不放松任何一件事情,好像每一个微弱的细节都有他在旁边作见证。先生仿佛跟着书中的每一个人受苦,跟着每一个人在魔爪下挣扎,陪着那些年轻的灵魂流泪、欢笑。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力量,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让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仍有一股热血在流动,闭上眼睛仍是数不尽的叹息。
觉新和觉慧是两个典型的相反的性格形象。作为长子,在父母去世后,觉新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前途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的一生都在妥协和服从,他甚至忘记了如何去反抗,为什么要反抗。即使他明知那些旧制度是多么荒唐可笑,也不愿意去争取、去逃脱。在他失去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之后,他终于不愿意妥协了,可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还是成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永远也无法走上新的道路。
在为觉新悲哀的同时我又不禁为觉慧的勇气折服。 痛恨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坚持”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觉慧逃离这个崩溃的大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以觉慧为代表的新青年,创办报刊,起草运动,宣扬新思想,这样的一股新力量如一束光,将乌烟瘴气的封建社会驱散,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先生在后记中反复提到: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我渐渐明白《家》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不仅激发了对封建制度、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先生更希望身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能够为了光明和真理献身,坚决不做时代的牺牲品。
因为,毕竟,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卡夫卡日记中有一段话,是描述瓦尔特·····本雅明的:任何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的人,都需要用一只手挡住笼罩他生命的绝望……但他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上看到的一切,因为他与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虽然他在有生之年就已经死去,但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我想在任何一段让人难堪的岁月中,所有保持内心正义感和勇气的人,都应当是我们竭力赞扬和效仿的对象。
觉慧是,巴金先生亦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