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一部英国电影,剧中的睿智担当、银发苍苍的老人说过一句话:“Life is short,death is sure.”(生命短暂,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中国人也有类似格言:向死而生——但常常,在庸常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日复一日工作、生活,为着升迁为着育儿为着更好地生活一日日忙碌,似乎日子是看不到头的,似乎可以一直这样重复地生活下去。直到突然一天清晨,好久没有新闻的李咏,被报道已经平静体面的去世。
这好像一粒石子砸进了表面平静的湖水,人们纷纷开始谈论李咏,并借此反观自己的生活——说到底,正如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看电影的人们都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人们唏嘘感慨李咏的去世,同时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道理:例如“把余生的每一天都留给让你微笑的人”,例如“赚那么多钱干嘛啊,李咏够有钱了吧,还是身体重要”;也有人开始盖棺定论,总结李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和人品:“胸怀霁月,活的沉默磊落”,也有人开始总结他与哈文的爱情:“爱的有能力的人,李咏夫妻牵手偕行、默契厮守”;也有热门公众号据此反思自己的情绪与人生:“无端想起迟子建那句‘这世界大雪纷飞,谁又听得见谁的呼唤’,最终都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公众人物的去世之所以激起人们众多的情绪与感慨,因为他们活在电视机中,活在人们的回忆中,“好像还是上个世纪,非常六加一的画面中李咏的痞痞的开朗的大笑”,每个人因着李咏似乎都能回想去他活跃在屏幕前的那段自己的岁月,或开心得意,或稚嫩懵懂,或落魄失意。因着李咏的消息,人们惊觉那段岁月过去了,时间已经不知觉走到了现在。时间都去哪儿了?活在电视中的李咏,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他,都很了解他,但他竟然都消逝在这个世界上,那我们呢?去日苦多,而来日又将如何?
但李咏还是不同的。他的“央视最低娱乐底线”,他的夫妻情深,他的临去之前的高贵沉默,起码让议论他的人保持着一份对他的敬意与怀念。这便是值得了。愿李咏好走,愿悲戚过死亡的我们活的更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