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求很硬。
虽然小说可以编造,但是科幻小说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幻想。
很多知识,你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乱盖真的不行。
而同样的,作者要求如此。
那么读者呢?
大部分普通的网络小说的读者,并不会特别精通物理,军事,化学等等……
你们要知道,大部分的网络小说的读者,都是中学生,或者是大学在读的学生。而且,其中学霸很少很少。
这个时候,你写个硬科幻,这些读者未必买账,未必喜欢看。
所以,现在的网络小说上的很多科幻小说,其实都是伪科幻。
披着科幻的皮,写的其实还是奇幻的那种套路。
能在设定上写出类似《星球大战》的程度就已经算是神作了,而实际上星球大战根本不算科幻,它只算是个太空歌剧而已。
简单的来说,真正的硬科幻小说,要求太“硬”,大部分网络作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大部分网络读者,也不具备这样的理解能力,或者是阅读需求。
注意软硬科幻貌似是国内的特色定义,国外从没软硬定义科幻。
科幻小说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时,就被纳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方向,典型者如梁启超、鲁迅。也由于“science fiction”(这个词是1926年雨果·斯根巴克提出的 )词义的模糊性,使得其后大部分的人都把“科幻小说”等同于“科学小说”,那些幻想成分较多的科幻小说反而被排除在外,归入到一些“理想小说”这种神奇的分类中去。这种科幻小说理应承担“科学思想”传播的观点,对于当时以及其后70年我国的科幻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远超目前你们能够想象的影响——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把科幻小说当做是科普小说,或者仅仅是那种地摊上的奇幻类读物。
建国后、文革后绝大多数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可以说,其后半个多世纪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是呈现一个较为畸形的状态的。
科幻作家肖建亨指出: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一开始就伏下了一个潜在的危机.这危机就是“ 工具意识”过于强烈——仅仅把科幻小说当成了一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手段, 而忽略了科幻小说为文学品种之一的文学品质。其实, 科幻小说并不是教科书, 的确不能承载过多的科学知识, 尤其是不能承载过分具体的、解决一个实用的工程技术知识的普及任务。过分的功利和实用主义, 恰恰使科幻小说的价值和社会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科幻小说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时,就被纳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方向,典型者如梁启超、鲁迅。也由于“science fiction”(这个词是1926年雨果·斯根巴克提出的 )词义的模糊性,使得其后大部分的人都把“科幻小说”等同于“科学小说”,那些幻想成分较多的科幻小说反而被排除在外,归入到一些“理想小说”这种神奇的分类中去。这种科幻小说理应承担“科学思想”传播的观点,对于当时以及其后70年我国的科幻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远超目前你们能够想象的影响——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把科幻小说当做是科普小说,或者仅仅是那种地摊上的奇幻类读物。
这就是所谓的科幻软硬之争
现在不少人脑子还没转过来,还是一样的套路
这个套路并不新鲜。
国内外的科幻作品很多,得奖的也很多。
如中国的《三体》
苏禹的《新世》
国外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
江伟大的《沙丘》
改成电影的也不少,如《流浪地球》《黑客帝国》《2001太空漫游》星战系列……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