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领读《史记.伯夷列传》并简单讲解时,我知道了前四段司马迁提出了三个疑惑,第一个是关于有高义者,有的人在儒家经典里记载详细,有的则见不到,为什么?第二个是伯夷、叔齐到底有没有怨愤?第三个是天道是否存在?是否公道?
根据老师的讲解,我想说说我对第一个的猜测。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段中说,尧要让位给舜及舜让位给时禹,都是四方诸侯盟主和各州长官一起推荐,他们又在帝王位置上主持政事几十年,治理天下的功绩很明显,上一任才把帝位正式传给他们。可是传说中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却认为是耻辱而逃走隐居了,禹想把帝位让给卞随、务光,这两人也不肯接受。孔子列举过许多古代的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等,儒家经典里都说得都很详细,可儒家经典里为什么没有许由、务光的记载?
在这里,老师讲了怎么看待伯夷、叔齐互相让国。孤竹国君想把君位传给小儿子叔齐,孤竹国君去世后,叔齐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这是儒家提倡的“悌”,而伯夷不要君位是因为要尊父亲遗命,这是儒家提倡的“孝”。伯夷把君位按照父亲遗命让给弟弟叔齐,也属于兄让弟,也是“悌”。这里面处处体现着儒家的“孝”和“悌”,孔子提到并赞扬,很好理解。但是许由、务光的事则不一样。尧要让位给许由、禹要让位给卞随、务光,这说明许由、务光等有治理天下的品德和才能。孔子是提倡“学而优则仕”的,是提倡出世的,提倡有能力则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但是这些人却为了自己的内心而放弃为人民服务,那孔子还称道他们什么呢?他们之间不存在兄弟间的“悌”,也没子尊父命的“孝”,有能力治世还隐,称道什么呢?孔子从来就没称道过这样的人吧!《论语.卫灵公》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不就是称道治世的人?有能还隐,在《论语》中那些讥讽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隐士,孔子不曾称道,何况尧舜时代还都是以德治天下的时代。
这是我根据老师的讲解从表面产生的一点猜想,至于史学家司马迁为什么这样问,我就没法猜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