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的到来让我沉浸式体验了生命的成长,在丧失自我的那一两年里手忙脚乱地照顾着她。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二宝带的得心应手,具体应该是一半忙碌,一半清醒,我能边沉浸体验边思考。
孟子说人生来性善,基督教说人生来带着罪恶,我都不认同,我认为人生来是向善的。孩子都喜欢有人对他笑,温柔的抚触,美丽的事物,没有哪个婴儿喜欢别人对他喊叫和粗鲁的动作。
生命有自发的渴望美好和卓越的本能,这是刻在人基因里的密码。先是渴望超越他人,记得四岁的大女儿胜负心爆棚,做个游戏每一局都想赢,不愿接受输,输了就大哭,我一直是放养模式,从来没说过你要赢,但她就想要做到最好。
由此让我思考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许老子的不言之教非常有道理。生命会追求超越甚至是完美,有时候自己的教育反而阻碍了他自己的方向。
关于教育孩子这个责任太大了,我自己也是普通人一个现在要负责另两个人的成长教育。
说实话,照顾身体是很简单的,每天保证有肉有菜有饭有水果就可以,这个有简单的标准,因为人就吃这几样。
而要引导另一个生命的教育,在我看来很艰巨很复杂,因为这是个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自己日常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孩子。
家长惯用的方法就是说教,在我看来说教可用,但是也只适用比较乖的小小孩,一旦长大一点,比如6、7岁反叛期、十几岁青春期,说教往往起反作用。
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变坏不听话了,反而是好事,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想要拿回原先在父母那里的对自己的掌控权,才会表现出反叛。
父母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掌控孩子,是为他好!错,这就是一种掌控。我不是说这样不对,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更能保护他,可是自己也要思考这个度,自己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惯性,在该适当放手的时候反而越攥越紧。
如果家长站在孩子要自立、成长的角度去看待青春期,去跟孩子沟通,我想叛逆期的过度可能会更平缓一些。但我不觉得会消除这一时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因为这是家长十几年的惯性与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之间的矛盾。
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平缓过度,在这场较量中,我宁愿孩子取胜。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挑战外在权威,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日常的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一直想奉行的,为此需要多多关注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性格特点,综合考虑去下判断,我不想人云亦云,别人报什么班我也去试试,最后无头苍蝇疲于奔命式的浪费财力人力物力,让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闷闷不乐。
也许有人会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名要趁早,抓紧时间快快快!当今社会如此快节奏,晚一步,步步晚!抱歉,我跟娃爸都是蜗牛,插上翅膀也快不起来,能生个飞娃?
史铁生说:“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
我深以为然,人生活的是过程,是每一天,不是终点,所以也不是田径比赛。
最宝贵的永远是时间,如果我不能确信孩子喜欢、适合,与其把她脑子塞的满满当当、无暇思考,我宁愿让她大脑空空地自由去幻想去想象。
如果有一天她对我说我非常想学足球或者其他,我会重点考虑。来自内心的渴望力量会让学习事半功倍,也不容易放弃,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就算累也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