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绪论读书笔记002

《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绪论读书笔记002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21-09-14 10:54 被阅读0次

    寻找“确定性”

    一、论述大框架

    1、人类的醒悟

    2、为什么会脱离自然?

    3、把握“确定性”才能实现稳定存续

    二、“人类的醒悟”相关论述

    1、人与动物的边界划分?

    人与动物的边界划分最明显的是人类有“我”或“自我意识”的概念,而动物的行为几乎都是借助于身体的本能来实现,而无法反思为何这么做。

    2、低等动物为何几乎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与最后衍的人类相比,低等动物存在度相对较高,只需大自然直接创造的生产资料即可生存,几乎无需(无法)主动创造生产资料,因此,也就无法(无需)明确地将自身与自然割裂。

    3、人类的“自我意识”缘何发生?

    作为自然演化最末端的人类,因其生存所需的依存条件大幅增多,故必须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在自然世界去创造“生产资料”以实现求存。

    (人类文明也由此开始发生。)

    “自我意识”的发生,是人类去征服、对抗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4、“自我意识”的醒悟意味着人类比动物高级吗?

    ——不是。

    只是人类因为自身的残弱和不稳定而不得不主动创造生产资料、创造更多的依存条件,甚至还要跟自然对抗,去征服自然才能实现求存。

    5、人类文明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文明的开端,就源于“自我意识”的醒悟。

    自我意识的醒悟,使得人类误以为自己高于自然,因此,近两千年来的哲科史都是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探讨自热。

    文明一旦开启,也标志着人类调动自身智能储备的开始,人类逐渐脱离仅仅依靠感性直观和本能来获取依存条件或依存对象,以不可遏制的下跌趋势卷入越来越动荡的时代。

    二、“为什么会脱离自然?”相关论述

    1、所谓的“人类文明”?

    就是自然界不再给人类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人类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吃、穿、用)都必须要自己制备以及养殖生畜,

    或者说,自然已经没有过多能力供养数量日益激增的人类群体,于是人类从此不得不依靠自己“创造”才能获得稳定存续的一个阶段。

    2、农业文明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吗?

    ——不是。

    当自然演化至猿类及人类阶段时,开始出现大脑新皮层,而人类比猿类多了一点东西,这就是额叶前皮层。

    人类大脑皮层上面的神经元细胞由于分化度过高,功能过高,结果导致了两个严重缺陷:

    其一,大脑细胞是没有再生能力的;

    其二,大脑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并且片刻不能离开。

    从自然界能直接获取葡萄糖的只有水果和草籽,但水果不是一年四季全部都有,这就导致早期人类只能从草籽中获取葡萄糖,并且把这个草籽周边包含碳水化合物的淀粉提取出来作为主食。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自然强迫或生理强迫,但如果人类找不见这种食料,我们的生存就会收到巨大威胁,而这就是主要使得人类脱离自然的直接原因。

    (当然,原因不止于此。)

    自此,人类进入农业文明,通过局域性的耕种来满足自身的稳定存在。

    3、人类一旦进入农业文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原先不自觉的确定性丧失,人类必须建立“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世界的逻辑模型。

    人类一旦进入农业文明,人口数量随即暴涨,大自然再也无法提供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足够的生存资料,人类从此逐渐告别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时代,也逐渐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进入靠自己创造生产资料的农业时代。

    一旦人类逐步脱离了完全依靠自然提供的生产资料,就标志着“自我意识”逐步显现,人类就必然丧失不自觉的确定性,

    也就是,人类必须调动智能储备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及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万物。

    由此,人类必须要建立“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世界的逻辑模型,去面对繁杂的世界万物、对未知的恐惧、对各类选择的决策,以及解决自身在自然界的位置问题。

    三、把握“确定性”才能实现存续  相关论述

    1、当人类以一个独立于自然的“存在”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面对野兽和其他种族的威胁,该怎么办?

    ——唯有调动智能储备,去追问、归纳、编造出一个“确定性”的、极简约的、不变的认识世界的主观逻辑模型。

    也就是说,人类用自己的思想把控世界、联合同类,具体方式就是把世界尽量简化,

    用抽象的方式来创造一个超脱感性直观的理论逻辑世界观,然后将自身置于主观编织的主观逻辑模型里,或者是尤瓦尔·赫拉利说的“故事”里。

    2、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有哪些特征?

    a.不能乱变

    如果不断变化,那么人类对世界的变动就无从把握,也很难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

    b.人类无法脱离它

    因为唯有将自身寄存于这样一个符合对应时代的“世界观”逻辑模型中,才能使得自身稳定存在,该群体才能稳定存续。

    c.后衍模型是前衍模型的延续、重组和变异

    一切后衍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都是前人主观逻辑模型的延续、重组和变异的产物,是完全匹配着对应的时代、人口数量和获取到的更多信息,通过这对应的主观“世界观”逻辑模型才能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存续。

    d.“三大追问”是建构主观认知世界模型的基础

    因为对时空追问、生殖追问、死亡追问等问题的是否有“确定性”答案会直接影响该群体能否稳定存续......

    只有以“求存”作为基础剃刀来约束各种追问的答案,人类才能在繁杂的自然环境中最快、最高效地选择出最佳实现生存的方式,以实现求存。

    3、人类的一切追问、一切学问在干什么?

    ——都是为了寻找确定性以把握流变的万物。

    因为随着经验的叠加和旧有经验的不断失效,人类会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居然是不断流变的,这就使得想稳定生存的人类不得不追问“变动”究竟是什么?什么东西引发变动?变动的趋势是什么?变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在变动中寻找确定性?......

    所以,一切学术、科学都是要不断总结新的规律,以把握流变的万物。

    需要不断总结新的规律的原因是:

    人类的一切思想模型都是主观模型,都不代表客观规律,而且随着信息量不断增大,原有的模型因不能容纳新的信息量会破溃。

    所以,人类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必须不断总结新的规律、整顿新的信息,人类的外向面对自然万物的模型以及种内关系的模型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变动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以把控未来,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绪论读书笔记0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fc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