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第九章阅读完了,首次尝试用幕布做思维导图笔记,虽然挺费时的,但看到成果也还蛮有成就感的。

重点摘抄:
1.明代和 1840 年以前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史后期,中华古典文明进入烂熟阶段。一方面,中华文明在此间集其大成,显出恢宏气象;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于成熟之极,颓势渐现,而新变则在潜滋暗长,呈现方死与方生交会的特别状貌。
2.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晚期,汉唐时代那种从容应付内外挑战的信心与能力已不复存在,两宋宽容开明的文化政策也难以为继。出于压制民众反抗、防范统治营垒分裂和异端崛起的需要,明清两朝专制君主集权走向极端,并厉行禁忌主义的文化政策。
3.为了制造严峻的思想统治秩序,明统治者还在科举考试中发明“八股”之法。所谓“八股”,即答卷作文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组成。其格式刻板,内容空虚无物。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人尖锐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已达到民本传统的极限,具有一种冲破千年专制网罗之潜势。一旦新的阶级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这种文化精神,经过改造,便将直奔民主主义。
5.站在以农业型自然经济为生计的大陆一海岸民族的立场上,郑和下西洋确乎是劳民伤财而又无补于国的“弊政”,其戛然中止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与实实在在第一次发现了地球的意大利人哥伦布(约1451-1506)、葡萄牙人达·伽马(约1460-1524)和麦哲伦(1480-1521)远航以后,在资本原始积累、地理大发现推动下西方人的航海活动澎湃汹涌、一发而不可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下西洋,在航海史上如彗星现空,灿烂于-时,又转瞬即逝,而且无以后继,中国人终于失去加入 15 世纪、16 世纪之交的世界性地理大发现行列的机会,落伍于西方的历史也由此埋下伏笔。秦、汉、唐、宋、元、明诸朝,中国的海洋事业并未落后于世界水平、然而,到明末以后则渐人颓势。这与明清两朝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采取闭关国策有关。
6.以耶稣会士为中介而展开的 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对中华文明系统的新变,以及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不管耶稣会士远渡重洋、翩翩东来的本初动机是什么,他们在欧亚两大文明交流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7.明清小说繁盛,从社会条件而论,是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普及的产物,也与市民思潮的涌动有关。冯梦龙(1574-1646)、李贽、“公安三袁”、金圣叹(1608-1661)等文人倡导、点评小说,把小说提到与“四书”“五经”同等地位,无疑也是小说在明清两代发皇张大的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