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萨特与梅洛庞的三人的论点不同但友情依旧。"友情在似乎僵死的时刻,它又难以察觉的重新开放了。"萨特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过作品进行争论。从1945年11月1日到1955年,这期间争论不止。虽然不同的意见公开化,讨论也似乎使得意见争锋相对,比较激烈但是彼此还是非常认可的。

波伏娃表达了在世界在场的概念,作为主观性的确认以及主观性的意义。她认为主体和客体只有在联系彼此才有价值,只有通过相互关系才有价值,只有这个主体才能提供一个制定人性的道德的可能性。因为这是一种拒绝将现实与主体所面对的现象想混淆。

这里的真实存在的主体与精神分析经典克莱因理论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它将身体规定为一条道路并从此出发,让主体可以凝视世界。自我仿佛拥有了一个精神维度,并且这个维度是像网格状似展开,这个关于自我的世界神秘并隐秘。
按照萨特引用黑格尔的说法,这是一个存在的空洞,但更是一个空洞,一个褶皱,可以自我叠合,也可以自我拆解。梅洛庞蒂针对萨特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判,他甚至来说萨特的理论里面是极其恶意的句子。面对人与事物,沙特强迫自己去阅读历史,依赖于一种道德选择,这种选择根据狂热的意志论原则来处理政治行动,因为只有意志论的决定能够激活主体所面对的自在的无力。
梅洛庞蒂的批评是粗鲁的,甚至严格分裂的主体与客体相遇产生的事宜。而波伏娃根据一个简单的原则就回复了梅洛庞蒂的批评,将萨特真实的本体论从梅洛庞蒂提供的漫画化中解救出来。

不符合指出它的存在不能打断这种相遇,因为他从来只是作为另一个主体形式来显现的,我与他者的关系产生于目光之中,每个人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在那里他是君王,他没有世界间性。
萨特的哲学从来不是一种主体哲学,他也很少使用。梅洛庞蒂则不加区别的用这个词主体来指称意识是自我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