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写作吧!(张淼)
日更六10.30:作曲系新作品音乐会听后笔记

日更六10.30:作曲系新作品音乐会听后笔记

作者: ff2f03dc388d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22:33 被阅读46次

    【律动的展现】

    温展力《梦想序曲》

    •伴奏声部新颖但有规则的节奏律动,分给不同声部

    韩昕彤《洛河潇潇》

    •主题中本身带有节奏律动,在不同调上多次反复,形成律动感。仿水声。

    阮昆申《青莲》

    •琵琶快板段落与乐队配合,展示出丰富的节奏层次。(但我说不出来它们是怎么配合的…)

    【民族素材的运用】

    权吉浩《彝寨情》

    •铜管声部奏出彝族风格的旋律,增加厚重感。

    姜万通《鸿雁随想》

    •多次完整出现《鸿雁》旋律,都在弦乐声部。

    【色彩感】

    姜万通《鸿雁随想》

    •长笛在高音区用不规则的节奏,模拟鸟鸣

    •管钟不同演奏法奏出明暗两种声音

    •独奏大提琴滑音,没想象到在模拟啥…

    •独奏小提琴滑音模拟天鹅高歌

    •小提琴极高音区的泛音,用以描写遥远的天际

    演出现场

    这场音乐会在之前我也听过几次排练,很可惜一直不能投入到乐曲本身去理解音乐,一是乐曲本身的思想内涵我并不能理解,二是我个人也没有去猜测乐曲背后深意的习惯。

    作曲专业的人听作品的时候总是容易关注形而下的技术环节,比如和声、对位、乐器法、配器法、当代作曲技术等等,从而忽略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但越是这种形而下技术的学科,越要先从宏观去认知它存在的意义。

    反而是音乐学理论学科(音乐史、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等)这类形而上的学科,更需要从微观技术角度去认知,从音乐本体入手,才不会让所学知识沦为空洞无用的概念之谈。

    宏观概念脱离微观技术,就是无源之水;微观技术脱离宏观概念,就不知去向何方。所以啊,指挥、作曲、音乐学,这仨永远不分家。

    节目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更六10.30:作曲系新作品音乐会听后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gn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