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贡院,看到有这么几句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表达了孟郊中进士后的骚包心情——想想自此以后就与龌龊的过去彻底说再见,迎娶大家闺秀,走上宰执之路,而情难自禁。
从孟进士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读书中举而入仕,完成对人生的彻底改造,这算是古代读书最大的利好,也是最活的广告。而今,读书也是绝大部分人进入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当然,以上都是指读一些特定要求的书,除了这些书,偶尔读读稗官野史、田园杂记、鬼狐故事也颇有趣味。
对于读书这么一件既有用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讲讲自己的一些体会。
知 与 行
这里的知与行并非是指阳明公的知行学说,而是指知识与行动。当你从书本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时,你记住了,但是却没有付诸实践,那么相当于没有掌握。知识必须要被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其意义,你才能有极致的愉悦体验。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人静坐读书,然而发现并不快乐。书籍首先是承载了知识,承载了前人的智慧,承载了宝贵的实践财富。当它停留在书本上,或只是被装进了你的脑子里时,它仍然是死水,只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一瞬间,才具有了鲜活的生命,而你也通过感受它的生命力而感到愉悦。
就问你怕不怕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有人说,自己能在千万人中发现饱读诗书、不一样的你。总有人说,你低头看书、蹙眉沉思的神情是那么的睿智,非一般的帅。总有人说,你那黑乎乎的大眼仁恰似一汪智慧的深潭,看一眼就让人迷醉,再一眼无法自拔,最后一眼无药可救。
而这一切,就因为你读书多,知识丰富。我觉得这是一个被广为传颂的美丽谎言。对一个人的观感,首先是一种视觉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外在或者包装。三国的庞统,号为凤雏,其才不可谓不卓绝,然却被各路霸主嫌弃。读书多的人,习惯使然,可能会更沉静一些,但要说气质多么卓越,那就扯远了。
与一个长相让人难以适应的人和一个长相非常甜美的人相处,久之,会忽视她/他的外形,而结合言谈举止在内心里重塑一个形象。同理,你觉得某人博学多才,那么你就会相应地认为他具有卓越的气质。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自我实现。每个人看外部世界都是带着价值判断,带着有色眼镜的。
古龙(右一)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现实中的大英雄、真名士是否曾颠覆了你的认知?
我理解,大英雄和真名士,境界早已超脱主流审美,所以他们对于展示自己的本色、风流无所谓,这才是真正的本色、风流,才是真正的大英雄、真名士所为。而电影、电视中的大英雄、真名士,是为迎合大众审美、时尚潮流而量身定制的一种形象。
布鞋院士知识与智慧
有人问,为什么书读得越多,越瞧不起周围的人?
我认为是思想生病了。读书多又有什么了不起。读书多,回馈社会多了吗?还是觉得自己读书多,见识超过了别人而洋洋自得?
读书是个人的事,非要和别人去比较,就变了味。况且,读书多未必代表知识多,知识多又未必代表智慧多。有些人读书不多,却有智慧,因为书也是来源于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真的想好好了解——个体、社会、历史、文学、科学......有那么多让人好奇,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然而一切都不应该还未开始便气馁,总要做过一场方能了无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