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够回答为什么年味变淡了,不是互联网的发展,也不是隔代就疏远的亲戚关系,只是在我的世界里,年味变淡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77938/87c12ef33603a3bc.jpg)
吃过午饭, 我站在奶奶家的窗台许久,那些奔跑在广场上的小孩儿嬉戏追逐的模样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阳光照进窗台,却依旧感受不到它的温度,或许是到达了一个沉淀的年纪,越是热闹的地方就越想远离,再也不像孩童时期,三五成群的捉迷藏、放鞭炮;突然,我从学校毕业了,好像一张毕业证终结了我是一个孩子的标签,不会期待过年的新衣,如同不会期待绚丽的烟火;不会再有去亲戚家被簇拥的高贵感,如同不会再有含有祝福寓意的糖果和红包;不会再心不在焉的完成作业,因为下课的钟声已经不是为我敲响;不会再有春节的仪式感,因为这个世界好像也不需要真情流露。
多年前的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在古代更是隆重、热闹;唐朝的春节,女子均会化梅花妆,我不知这种时尚妆容的概念,但总比“不出门不洗漱”的窝在被窝里刷抖音的我要有仪式感多了;王安石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朝的春节风俗之一就是燃爆竹吧;可是,电视微博等多媒体宣扬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然是像一把利剑,将年味扼杀在雾霾带来的阴影中;我们再也不能在烟火璀璨的天空下默默的许愿,希望自己学习进步、希望家人健康平安,那些是我悄悄在烟火下许的愿望,因为儿时的我总是相信,烟火如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只要虔诚地许下愿望就能实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3177938/7f154383237d9b06.jpg)
《红楼梦》里的仪式感是最强的。步入腊月便开始张罗春节(那个时候称为过年),王夫人和王熙凤作为家里的女主人置办年事,虽然现在也是一个家庭中的儿媳妇主操年事,但前者的仪式感中包含着满满的幸福感;祭祖是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了,所以曹雪芹将第五十三回的标题写为“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所以每年我都会追随长辈去上坟放鞭炮,未曾见面,但血浓于水,我相信,前世今生有因果,那些未曾见面的人人终会以另一种方式问候我;其他的活动像是发压岁钱、贴对联、送年礼、守岁等等好像对于现在的我,它也只存在于书本里了;春节在古代是富人的节日,穷人是没有物资普天同庆的;我不知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是不是另外一种幸运呢,至少我还能隔着屏幕问候遥远的朋友。
前些日在微博上看见这样一句话: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节,现在充其量只能叫做放假。这一个春节,很特殊很无趣,我不必为问到期末成绩而尴尬,却总是逃避一些工作生活的问题;从凌晨两点睡到第二天中午,好像是借春节将我上班时未熬的夜全都熬回来,证明我还年轻;好像是借春节将我未追过的剧全都刷一遍,重新点燃我的少女心;好像是借春节逃避一顿又一顿早餐,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可以减肥。
好像也是借着春节的名义问候你,最近还好吗?
我是lucky夏凯红,一个准备再刷《红楼梦》重温过年气氛的无聊的我在重庆祝你新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