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宗门三关直指(下)

宗门三关直指(下)

作者: 虎大爷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00:40 被阅读56次

    宗门三关直指(下)

    唐普式

    (续上期)

      (二)转身入重关,无生禅

      在宗门中,供意识去了解的语言,叫“死句”入初关六根向内,外不着境叫“大死”,入重关,灵知转向外,叫“大活”或叫“转身”。“大死”“大活”这些词在宗门语录中,是经常见到的。对学人来说,“知有”十分重要,“转身”亦十分重要,“不知有”,永远不能入道,“不转身”,不能深入法藏,立脚不稳或只得到虾蟆禅,只跳得一跳。受外境牵引,便会风云变色。德山宣斧与雪峰义存屡“失作”,就因他俩只“知有”,未转身向上。禅宗有句流行的话:“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住山。”(住山指应众说法)大多禅师在“知有”后,仍在师身边,不肯离去,数年或数十年,禅宗语录中都说是在师身边奉侍恩师。我看,长期在师身边的目的,不在于奉侍师尊,而在于继续向上修道,如沩山云: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学人继续得师加持,及至破重关后,可以收放自如,提放无碍,始出住山应众说法。所以“转身一句”是禅宗门中缺少不得的修持阶段。所以汾阳三句中在“如何是学人著力句?(入初关知有)”后紧接着就是,“如何是学人转身句”就是入重关句。

      (1)宗门中对转身入重关的关键。

      甲、天衣义怀禅师的偈

      师因为挑水过重,挑担突然折断,内心一震,即得大悟乃有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刃山头独足立

      骊龙颌下夺明珠 一言勘破维摩诘

      此偈第一句只是借用其声调,没有意义的,第二句表示根身突然上冲很高很高以万刃山头喻之。第三句是表示这根身是很难得的宝贝,等于骊龙颌下之明珠,第四句表示得到这样宝贝,便可通达很深秘的佛理,对于维摩诘经都明白了。

      这样,根身离体上冲是关键,由初关觉性向内转为觉性向外。

      乙、五祖演禅师的开示

      上堂曰:“此个物,上拄天,下拄地,皖口作眼,皖山作鼻。”(注:皖口是皖山水口)五祖演描写这根身,纵则拄地撑天,横则非山可比。

      丙、药山禅师答李翱太守问

      李问:“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答曰:“贫僧这里没有这些闲家俱。”李莫测玄旨。药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按,由戒生定,定生慧,这乃三乘教法的 一般历程,药山答言,表示,禅门不是依此而行,所以指它是闲家俱,不再应用。(应直指人心悟自本性)太守若欲想得保任自性不失,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直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便是指“撑天拄地的根身”的名句。另一方面,要舍闺阁中物(女性)否则功力不全,效果便差了。

      丁、香严智闲禅师的偈

      香严由偶抛瓦砾,击竹作声乃大悟作述所知偈(见前),仰山来勘验,香严仍举此颂,仰山不肯曰:“若是正悟,别更说看”香严即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香严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这里香严先以“锥”象征“根身”,“贫”象征“脱离六根无所得。”“锥也无”意谓连根身也泯了。而入真如法界。仰山根据这偈也许可其成就,但偈中由建根身至泯根身有一个过程,所以仰山还怀疑其是由渐悟而来,所以只许可其成就属如来禅,及至最后一偈,外无迹象,而本体及其大用现前。仰山曰:“可喜师弟得祖师禅也。”这宗公案中反映,由即心即佛,不离肉身,由肉身进至根身阶段,再由根身阶段而进到法身阶段。

      (注:这里有两个名词,如来禅与祖师禅在宗门有所不同,未显法界性,依经教参修而得谓之如来禅,气象平和,直显法界性,由祖师加持而得,谓之祖师禅,气象雄猛,禅宗贵祖师禅因属顿悟,如来禅参修渐悟属教内禅。)

      戊、报慈进英禅师用喝起根身

      僧问进英禅师:“到家一句事如何?”师答曰:“雪满长安”僧曰:“此又是时人知有,转身一路又作么生?”师便喝。

      按 “到家”一语,在禅门中乃指能和出世法相应,有用以指开悟知有,亦有用以指入重关转身。此公案中到家是指转身。师用喝法,以制止其意识攀缘流注,同时加持以起其根身。

      上面数例,由甲至丁四例,皆直指其体,加持其起根身。虽然,以境示人,但以佛力贯穿其中故,便能一念相应,直下承当,而由“死句”变为“活句”,戊例则意图以强大加持力,使其自悟。

      (2)冯达庵大法师对转身入重关的直指

      A、禅关三颂 第二颂 重关

      月散翻成柱杖雄 下穷地底上苍穹

      内成禅定根身活 涉世唯资般若功

      在大法师的强大法流加持下,对初关集成的月轮,转成人身法流的总干线,或初关悟入而成的法流总干线,行者觉得有一段如是力,将其冲出体外,及至下达娑婆底,上至娑婆世界顶,八风吹不动,是谓无漏根身。不但破烦恼障,亦可破所知障。此时,脱离六根六尘,不见身与心,只觉一条力线大柱子,撑天拄地在活动。行者,观点,重在根身本身,便内成禅定,此为一乘教的基础。所以称名“禅宗”根据在此。以此身根随缘接物,贯彻于世法活动之中。那就“般若”功成,不为情识所污染。圣智成就,悟性大增自有神通表现。般若波罗蜜在十波罗蜜中居于第六,所以禅者常自称“六渡万行”。在禅者修行中,初关属“信忍”重关属“顺忍”。破初关,即破意识上的分别二执(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在重关的顺忍中,不是依行者预定的规范而行,而是依加持力的引导而行。所以可说是“非心非佛”。破除执着。由“顺忍”至“无生忍”可破俱生我执而证“生空真如”,是时行者,即达地前菩萨位。这是自然的行履。

      B、《禅海塔灯》题句 (第二颂)翻身

      撑天拄地出潜龙 物物头头绕万重

      问我平生亲切句 象王行处绝狐踪

      此颂之第一句,概括上A颂的一二两句。指强大的根身活力冲出肉身外,而成无漏根身,从此由初关的觉性全部向内(大死)而转到觉性向外,对环境的一切,恢复正常“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门中叫“大活”或称“绝后复苏”,所以“大死大活”是表示两段不平凡的行履,不是入一次定或于一两天而能完成的(但却有人说,他在一次侍师作法中,“经过七次大死大活”,从他这话中恰好证实,此人一次也没有经过大死大活的行履,而不知其中规律,从而说出这般违反规律的谎言。)

      “象王行”是有出处的。汾阳善超禅师,问首山念禅师“百丈卷席,意旨如何?”首山答曰:“龙袖拂开全体现。”又问曰:“师意如何?”首山曰:“象王行处绝狐踪。”善超大悟。

      此公案以“象王”象征根身强大力用,入重关象王行,则以根身活用驱除二障,诸邪皆伏。(凡人之心在内)则可见法界全体。冯大法师之颂后两句表示他本人常在普贤三昧之中。

      按冯法师《禅海塔灯题句》翻身一颂,乃斥责陈健民之无知,全部以常人意识,从字面上解释禅语,竟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不可能的,那就证明他既不“知有”从未开悟,所以不知转身是如何。因此《禅海塔灯》只是一篇糊涂账,而引人入魔的邪说。冯法师现身说法,入重关而象王行,扫除一切魔障和邪气。

      (3)另一路入重关之法(以月轮三昧直透重关)

      马祖道一禅师闻法常于大梅山开山,乃遣僧往问曰:“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法常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又道非心非佛。”法常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了。”肯定他有重关成就,可以住山了。

      这段公案表示,可由即心即佛,而直入重关。其法是,以心光建成月轮后,向十方扩展,逐渐开放至无量无边,不受外界影响,而心恒自在,即属重关。此法属渐悟,禅门中不太重视。

      从上各例,可见撑天拄地的根身建立,是破初关入重关的主要关键。入重关属“大活”,应机接物,自有一般雄浑精神,气像自是不同。此外“并却咽喉 唇吻道将来”“一口吞尽西江水”等,都是指根身之句。

      (4)宗门中对重关践履的开示

      既然宗门中“不破重关不住山”的惯例,所以主持诸山的长老,一般都是已经破重关者,从他们的开堂说法和应机中,可以体会入重关后的行履。

      一、截断众流。

      A、临济义玄三句中的第二句禅:“妙解岂容无著问,漚和争负截流机。”按“妙解”指“般若智”。前句之意是说“般若智不是在无问答之机能表现出来的。”后句“漚和”是“方便”的代词。用现在的话说是“结合实际”。所以这句之意是承前句说,“般若对机解决问题时,怎能不截断其他出现情况的影响呢?”

      B、云门三句第一句“涵盖乾坤”第二句“截断众流”第三句“随波逐浪”,其中第二句“截断众流”与临济第二句,如出一辙,临济称之,于第二句荐得,“堪与天人为师”者也。

      C、有僧问首山“如何是和尚家属?”首山曰:“一言截断千江口,万刃峰前始得玄。”按“截断千江口”亦“截断众流”亦“屏息诸缘”之意。后句“万刃峰前始得玄”这也就是说,建立根身以后才有这玄妙之用。

      统括这些例子就是“问我平生亲切句,象王行处绝狐踪”

      二、异类中行

      南泉普愿禅师上堂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这“异类中行”实即“称性迳行”的代词,其意是说要如畜牲一般,凡事不落意识,应机而动,依直觉反映,随性之活动而行。所以归宗禅师说:“虽行畜牲行,不得畜牲报。”

      南泉既偈“异类中行”赵州问:“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拓地(象畜行),赵州行近前一踏,将他踏倒(也是异类中行),却向涅槃堂里叫“悔!悔!”,泉令侍者问“悔个什么?”赵州曰:“悔不更与两踏。”

      道吾宗智禅师,离药山见南泉。泉问:“遮黎名什么?”师曰:“名宗智”。泉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宗智曰:“切忌道着”(落意识)泉曰:“灼然,道着即头角生。”(落意识便真成畜类),(可见他们是在商量异类中行)。三日后,泉见,乃问曰:“智头陀前日道,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合作么生行履?”(异类中行怎样实践)宗智便抽身入僧堂,泉便归方丈。云巖问宗智:“师弟适来为什不只对和尚?”宗智曰:“你不妨灵利。”(照样做),巖不荐,却问南泉,泉曰:“他都是‘异类中行’。” 巖又问:“如何是异类中行?”泉曰:“不见道,智取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直须向异类中行。” 巖亦不会。

      天衣义怀禅师比喻说:“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异类中行。

      这些,依直觉反映,不言而动,称性而行,都是在重关中“异类中行”。但有一个必具条件,就是要“智到”。“智”即般若智。智不到一落意识,便真成为畜类了。

      三、依般若智,称性而行

      五祖演禅师上堂曰:“千峰列举,岸柳垂金,樵父漚歌,渔人鼓舞,笙簧聒地,鸟语呢喃,红粉佳人,风流公子,一一为汝诸人发上上机,开正法眼。若向这里荐得,金色头陀无容身处。”

      按,不落情色,不起分别,则前五识出五门,自由自在,辅助法界性开展对色不迷,便是重关开显正法眼藏的好机会,般若现前,一切动作,自然依性而行。若能如此行履,则当年灵山会上金色头陀大迦叶,所会佛意,你也清楚了。

      四、僧问百丈怀海禅师:“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辩别,心无所得。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这是初关重关共用之法要)。① 但歇一切攀缘,贪瞋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② 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③ 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④ 不被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紧,名为佛慧。⑤ 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紧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又说:“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这是在语言中较多较广的开示,只是后段“解脱人”“道人”“大乘人”“初发心菩萨”“导师”“佛慧”“金刚慧”分别太多,反觉“佛头着粪”其实心地若空,慧日自观,即可照破一切,顿悟自心,自然成就,在行者本人,如有如此知见,反成障碍。

      五、龙潭崇信于天皇道悟禅师处既得心要,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此,入重关后,随着性的活动,不加拘束,而逍遥自地,这是保任佛性之良法,在五忍中属“顺忍”层次,及至凡心一尽,即可入无生法忍。

      (5)重关中机用

      有体必有用。一般来说,由体起用,由用显体,体用一如,这是证道的反映,虽然在沩仰宗中沩山指仰山“只得其用”仰山指沩山“只得其体”。这是指其主要面,并非有体无用,或有用而无体。在禅门中,往往以一些方法,勘测对方是真“得道”或是“假得道”;勘测对方见地是属于那个层次。这些在禅宗中称为机用。也就是一机之乘,般若自然应之。

      冯达庵大法师,在《禅海塔灯题句》第三颂,机用偈中,对陈健民的一片糊混,指示他要认识机用。在重关的机用是:

      何须背后翻公案 只贵当机直面题

      一觑便行停不得 发聋震瞆若雄猊

      凡已入重关者,必有灵知之心,必起般若之智,一般以般若接机,以心灵对事,只要一接触到对方心意,即可立刻当面应机顺口问答,便可发生极大影响力,而绝不滞碍,亦绝无差错,既不能停留,更不能拟议(想一想),否则便落意识,违背般若便可判断来机(对方)是否开悟或所悟层次。这个机用,在重关中是不时应用的,下面举几个例子,使人易于明白。

      一、庭前柏树子案

      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曰:“庭前柏树子。”僧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州曰:“我不将境示人。”僧再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答曰:“庭前柏树子。”

      这公案是古德名句,对后学震动很大。怎么能以“庭前柏树子”以回答“祖师西来意”之问呢?原来在禅门中般若功深之人,每对来机所问,其般若自起加持力,以遂其愿望或要求,发问之人,如果能接到加持力,便是相应,不动声色,便会悟其理趣,便是当下承当,这是禅门中最高的“直指人心”之法门。而不在其回答或不回。若然回答依平常意识之路,便是“死句”反成障碍,在禅门中叫做“触”,若然不答,便落“无记”,反映此人未接得加持力,叫做“背”。“背与触”都不行的,若然是以般若接机,其回答必然超于“背触”之外,而非意识所能理解,而断其意识攀缘之路。其回答所出之语,又往往是目前恰好无意而“照到”之机。随口而出。禅门中对此又叫做“本地风光”。并非有意示人。赵州所答“庭前柏树子”可以说是以法界体性,加持对方的表示。

     二、凌行婆事

      凌行婆来礼拜浮盃和尚,师共坐吃茶,婆乃问:“尽力道不得底句,分付阿谁?”(婆的见地已到语言道断层次)师曰:“浮盃无剩语。”(浮盃没有多余的话)婆曰:“未到浮盃,不妨疑着。”(这是歇后语,其意是,未到浮盃之前,已怀疑他不行,今到浮盃,果然如是。)师曰:“别有长处,不妨拈出。”婆敛手哭曰:“苍天中更添寃苦。”(按:禅门中“哭苍天”其意是,怨天生这样不懂事的人。“更添寃苦”在这里是表示,“既不懂,而有人指点,还不肯转化”)浮盃和尚无以回答。婆便教训他说:“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其后有僧人照原样告诉南泉。南泉曰:“苦哉浮盃,被这老婆摧折一上。”婆闻后笑道:“王老师又少机关在”(按“机关”即指“当机”。即是说南泉没有当机反应而说话。)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便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一惘措。(澄一惘然不知如何应付。)婆问曰:“会么?”澄一合掌而立。(表示敬意)婆曰:“伎死禅和,如麻似粟。”(如此没有伎能的参禅和尚,真是多到如麻子和粟米一般。)澄一举似赵州。州曰:“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症”澄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赵州便打。澄一曰:“为什么打我?”州答曰:“似这伎死汉,不打更待何时”连打数下。婆闻却曰:“赵州合喫婆手里棒”(这打澄一事老婆亦无当机,所以出语试探赵州。)赵州闻之哭曰:“可悲可痛”(这表示行婆一样于无当机中,落意识而下语,一样不行。)婆闻此语,合掌叹曰:“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州令僧往问:“如何是赵州眼。”婆乃竖起拳头。僧举似赵州,州作偈曰:“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报汝凌行婆,哭声何得失。”(其意是:佛力是很快过去的。见面问答便要掌握当机,这和哭声是没有关系的,不要落于外迹,受其影响。)婆亦以偈答曰:“哭声师已晓,已晓复谁知,当时摩竭国,几丧目前机。”其意是:如你这样已晓得哭声的人还有谁呢?当时,释尊在摩竭陀国说法,拈花示众,除大迦叶外百万人无尽皆惘措,只见拈花外迹,几乎完全丧失目前之机呢。

      这是对重关机用反映得比较深刻而全面的好公案,禅门中经常有说:“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这是说要据机用而动,不可以意识寻求。

      三、黄檗大虫

      百丈问黄檗:“什么处去?”檗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檗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檗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而笑,便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这公案是反映机用的好例子,初百丈起大虫之念,檗与此相应,自然得老虎性即作虎声。百丈见虎拈斧辟之,虎咬百丈一口(一掴)。这里双方都以机用相应而动,能够若此者禅门中称为“作家”。

      四、贼过后张弓

      赵州到黄檗,檗见来便闭方丈门,赵州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开门捉住曰:“道道!”赵州曰:“贼过后张弓。”

      赵州到黄檗,当然是为了呈其机要,但黄檗不纳,赵州在法堂把火且大叫“救火!”这是完全出到前六识。已无机用可言。其机已过,黄檗才捉住要其“道道”赵州喻如“贼过后张弓”。已无可说了。禅门中说“贼过后张弓”是说“当机已过才行鉴机,机用不行,是无用了。”

      五、“作家”相遇

      谷受法汾阳,后探访同参慈明。明问:“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出问试探)谷左右顾视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谷得信息即自起火通体自烧。慈明欲观谷相应深度故,明曰“未在更道”谷作虎声。(其法性反向慈明)明以坐具便摵(明以坐具便打虎)谷接住,推明置禅床上。(表示虎自然反扑)明却作虎声。(慈明之机用亦自作虎声)谷大笑曰:“我见七十余员善知识,今日始遇作家。”

      这是两个作家相遇,互试机用,这是双方实地较略“不是贼过后张弓”。

      六、石头路滑

      邓隐峰来辞师马祖,祖曰:“什么处去?”曰:“石头去。”(去石头和尚处)祖曰:“石头路滑。”(表示行这条路,会跌倒的)峰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表示我有准备,逢场作戏耳。)便去。才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表示礼敬,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不知要领)却回举似马祖。祖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声的。峰又无语,回举似师。祖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邓隐峰这次“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一直不得要领。而石头的机用,灵活非常超于来机言动。

      上面所举之例,皆以重关以后以般若为用,应机之用,皆以“象王行处绝狐踪”后,一机之来,必须“一觑便行”,便能理事相合发生大作用,而上面所举之事理和语言都很多,不要执着,要记得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用得上一句“得意忘言道自亲”不落意识,以灵知鉴事,自然机用显著。

      七、候白、候黑

      赵州和投子途中相遇,赵州问曰:“莫是投子山主么?”子答曰:“茶盐钱,布施我。”州先归投子山庵中坐,子后携一瓶油归,州曰:“久仰投子,及乎到来,只见个卖油翁。”子曰:“汝只识卖油翁,且不识投子。”州曰:“如何是投子?”子提起油瓶曰:“油!油!”(这和“庭前柏树子”答语同是一般性质本地风光,但未能确定对方的道果程度,所以再问。)州问:“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子曰:“不许夜行,投明便到”(其意是,不允许如在黑夜,摸索渐行,要立即应机即点即到)州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注:这里“白”指“菩提道”,“黑”指“涅槃道”。)赵州最后彻底了解投子的机用,是达到涅槃妙心的境界,达到“无生”的境界,破重关了。

      上面是进入重关和在重关中的实践简要情况,关键在加持起离体根身,经象王行的实践,内破除烦恼障,也去部分所知障,使得心身清净,般若之用,特别明显,机用敏捷,如若破俱生我执,可以得生空真如,得他心通,可以入牢关。

      禅宗在破重关或踏牢关后,称为“脚根点地”可不被人推倒奈何不得。

      (三)入牢关 彻见本性

      洛普元安禅师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所谓“末后一句”是大悟彻底之极之言句。到此锁断凡夫二乘圣者之路,不容通过。浮山圆鑑禅师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所以祖师不传,也就表示,禅宗一般至破重关,稳得般若即止,少有向上者,在语录中,可见到者:

      (1)有认为踏牢关,不可言传者。

      马祖道一禅师,讲了“即心即佛”又讲了“非心非佛”再有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其中人,乃指已证“非心非佛”之人)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对于牢关,无言可说。

      马祖之徒,盘山宝积禅师,上堂曰:“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月。”

      上两则公案是说明要入牢关,那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用语言表达之路已断绝,亦再无心行之处”)只凭各自的功力向上修持而已。

      (2)也有认为可以开示的,如:

      A、雪峰失作(失机用),岩头曰:“噫我当初悔不向伊道末后句,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注:禅门中称“牢关”为“末后句”)

      B、一日钟未鸣,鼓未响,德山老和尚,击钵下法堂(就食),雪峰问他“拓钵何处去”,德山便归方丈,雪峰将此事告诉岩头,头曰:“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问其意,岩头秘密告德山末后句意。第二日,德山升堂说法,果然与平常不同,岩头附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此后他人不奈他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德山果然三年后入灭。

      这两例说明末后句(到重关)是可以言传的。

      (3)对“末后句”的启示

      甲、兜率从悦禅师给丞相张商英居士作颂所证末后句曰:“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体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无顺逆,不犯工夫。”

      张商英居士得此过来人启示,工夫大进,其后,平禅师写信称赞他得大机大用。大慧禅师说他与真净,死心道合。

      乙、冯达庵大阿遮黎在《禅海塔灯题句》中第四颂偈,《毕竟》。颂宗门中“末后句”。此颂由于陈健民在《禅海塔灯》中自称,对禅宗第四层工夫“了”(指末后句)没有实践经验,(实际上对初关、重关他都没有经验,何况牢关)不大了解。因此对宗门中有关末后句,揭示此颂曰:

      是非情尽圣凡除 拈尾为头总不拘

      万法升沉唯了了 了名毕竟亦虚无

      此颂第一二两句,一看便知是反映兜率悦禅师,给张商英所讲的末后句,第三四两句则指出,具体入牢关之路,在破俱生我执入生空真如,不但临机不碍,应物无拘,而且在一片虚空寂静中,而环境的事物的一切变化,却心自了了,历历明明灵智不昧,最后达到连“了”之名也变得虚无了。一切汇归法界本体而无所得。

      丙、百丈禅师上堂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完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如如佛”与“万法升沉唯了了,了名毕竟亦虚无”可互为注脚。

      丁、永嘉玄觉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中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上述数例,皆可达到,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所说,“心真如者,一法大总相法门体”之“如实空”境界,了达一丝不挂之“大空本体”,这是禅门中“空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入牢关境界。

      (4)冯达庵大阿遮黎对“牢关”的直指

      冯法师在解决学者所问“怎样入牢关”的问题中,提出“牢关”一颂,与前所提的“初关”“重关”合并起来称为“禅关三颂”《禅关三颂》第三颂牢关。直指云:

      顶开真眼照三界 性海汪洋彻十方

      返顾根尘何所有 随机也许闪灵光

      依佛力加持,根身全体总放射,奋迅遍及三界,可达法源,得见大空本体,一法不立。“如实空”中,大量法性即寓其中,地水火风四大法性,充满法界,无相可见,而无量妙用,自然出现,行者唯觉性海汪洋,贯彻十方,无时或已,根身和尘身全都泯灭,一机之来,灵光一闪即自明了,是谓“的的见性”。能证五大之性者,为智(包括五智和根本智)禅宗称“以智证性”为“见性”。

      “顶门眼”一词禅宗很少提及。而此颂却以“顶开真眼照三界”开头,所以对之表示甚为重要。因为这是接受佛菩萨祖师加持力的大门,由于它能普照三界,才可能与法界的佛菩萨相应,才有如是力贯彻十方,但这已带有密教性质了。

      (5)禅宗语录中对牢关的反映

      ①、长沙景岑禅师,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与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什么处栖息?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这公案,前五个“尽十方世界”是表自性法身与法界相合,“摩诃般若”是“深般若”。(般若有三级,初级般若是,六地所得般若,摩诃般若叫深般若,属七八九地。十地至等觉至妙觉,都属“金刚般若”)由法界自性身起“见大”即“照见”的“见”未落“识”,即是摩诃般若智,其光照破一切,是以有“诸佛和众生的出现”所以他说: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喻两者是同时出现者。摩诃般若光未发时不知你们诸人在什么处。彼时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得有山河国土呢?

      这是“现量说法”景岑禅师以自己的证量告诉大家,要以摩诃般若智,而入牢关,到达法界本体。

      ②、禅宗六代祖慧能大师之说

      一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吩咐门人,各自去看自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我,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六代祖,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将所呈书于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三更唤神秀入堂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令秀更作一偈。

      时慧能在碓坊,闻神秀壁偈,便知此偈未见本性,亦自到壁下,请人为他书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徒众见偈,皆大惊怪,五祖恐有人害他,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五祖示意,令慧能三鼓入室,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万法不离自性,乃对五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其悟本性,乃曰: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傅,便传顿教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渡有情。

      此段历史,中有三偈,神秀偈是示悟前修道,未悟本性。

      慧能六代祖书壁偈,略见本性,而未彻悟,只见无生。

      慧能五个何期之五句,前四句是对所悟自性的描写,乃彻见其体,第五句,则表自性之用,此乃达牢关之语,可作为禅门性宗的的见性的范例。

      但禅门空宗,以见“大空本体”为见性为末后句,而六祖书壁偈中有“本来无一物”句,乃认定为彻见本体,因此切定此偈为“踏牢关”,与性宗有不同之见。

      ③、禅宗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信心铭》中有曰:“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盖禅密两宗皆属于一乘教要求,破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彻见诸法体用,客观的事物一来,自然引起自性大用反应,自然灵光一闪,去假显真,破相存性(即破除其相,而存其条理)即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所以到了“不厌恶六尘”的地步,就同于“正觉”的显现,这是智者无心而自然的所为,愚人执着,就是自己束缚自己。

      又末段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石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这一大段前后都是说要以平等性智入不二法门,便可与真如法界相应。其中一句,“宪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这是表现,由平等性智,进入妙观察智,而无“时空观念”。这是禅宗中牢关的最高境界,已达破牢关的边域。

      最后我要说明,此文之作,只望为虔诚习禅宗的道友,不论是在那一关中,或破关或未破关者,提一向上一路的具体路线,使人能到达真如法界的成佛,以不枉平生,馨香祷之。智者鉴之。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门三关直指(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lf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