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加纳德教授著有一套名为《创造性大脑》的丛书。丛书论及了20世纪以来7位伟大的创造者。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都满足一个规则。
毕加索四岁就开始练习绘画。他少年时成为了大师。甲壳虫乐队在闻名四海之前他们已经共同练习了数千个小时。
十年定则。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约翰海耶斯教授鉴别了五百多件文艺作品。他发现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在创作生涯头十年完成的。并且都是在第八年到第九年完成的。看来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在被创造出来之前都有个漫长而必需的准备时期。教授把这段时期称为“十年沉默期”。
那么为什么这些创新创造都需要这么长的准备时期呢?灵感不是如闪电一般,在自己散步时,在自己睡觉前偶然产生的吗?
不对!作者提到,这个时期其实是知识储备的时期。
创新的前提是你已经在一个方面成为专家,对此方面已经不甚了解。广泛的知识能滋养你的灵感,只有你已经透彻的了解了一项专业,你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这就好像你家的地板脏了,但是扫把坏了,那么你完全可以用毛巾来代替。你可以不用死板的再跑去买一把扫把。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算是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你能够做出创新,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对毛巾和扫把的物理性质十分熟悉,以及他们的相似性。于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就能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在专业的领域内,相同的道理依然可以使用。
创新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慢慢积累而来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错误观点:创新依赖天赋,天赋高的人自然有灵感,天才如乔布斯自然能设计出苹果4这样的神机。
不是的。创意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以来长久的积累。
这里不得不提迈克尔杰克逊的例子。
当时在杰克逊刚刚出道时他还没有很大的名气。他一直寻找着灵感,能让他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更完美。直到他看到了当时一部电影《小王子》。里面外星人奇异的蛇形舞没有吸引其他观众,却吸引了迈克尔。后来迈克尔便把这种蛇形舞发展成了自己后来最受欢迎的舞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为什么别人看了这部电影却没有反应,而唯独迈克尔看了这部电影换来了千万级别价值的回报。那是因为那之前的迈克尔一直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而且他苦练歌唱,已经做好了周全的准备,就差临门一脚。这时灵感的降临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