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的历史,像是读了些事件的累加,并没有观察到社会民众的蜕变,所以也就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历史厚重感。可能是看的书太少,太片面的缘故。
尤其是读完从圣德太子到大化改革的这一段史料,感觉这一系列事情很像日本人学习汉语后造出的假名,他们无视了汉字和汉语言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则,也忽略了文字所承担的历史凝结的功能,只求有用、好用、好看就行。所以才在大化改新时,全盘的唐化,无心考虑其他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
也许对于当时的皇族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氏族部民制或者豪族贵族制,只要从强族手中将政权夺来就好,哪怕只是建立起形式上的天皇集权的国家也是可以的。
从圣德太子开始直到大化改新实施,日本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派遣唐使、留学生,全国上下推行佛学,学习汉文、汉典等等,不过最后却显示出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关于改革的内容,推荐一本比较不错的历史书籍查阅:《日本文化简史:从起源到江户时代》。
这本书首版1931年,是外国人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从而研究日本写出的一本历史著作。虽然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史料,但对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以及日本本土文明的发展有客观的评价,比起那些双方固执的偏向,或者纯粹的讲述日本历史事件更有深度些。
根据奈良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条例,以及结果,我认为大化变革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人只是一厢情愿想建立一个与隋唐平等的大国,却没有理清日本与大唐的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的社会进程也许刚刚才走到我国的夏商时代,却想一跃进入封建集权的鼎盛时期,不仅知识面不够,配套的设施也是不够的。
在我国唐代,虽然也有“五姓七望”的贵族,也曾形成“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对立,各贵族大姓在朝野上下也常有蔑视皇权的行为,但总体上来讲,经过秦朝县制改革,汉魏分化压制,秦末至南北朝战乱等原因,还有科举制的兴起,作为一姓家长制,只有文化习俗上的优势,在军事和经济上,绝不可能再与一国机器抗衡。
百姓们对皇权已经有了他们深刻的认识,儒家思想的“忠君”理论已深入人心,家长制它只能成为封建集权统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存在,而不可能对皇权发出挑战的。除非特别情况下,如在天灾人祸中,乘乱起事。
在日本,情况就大大不同了,虽然社会进入了一个发展平缓期,战争相对于弥生、大和时代已经克制许多。但日本多山,交通不便,作为奴隶社会的庶民习惯的还是奴隶主或氏族首领的统治。
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和农民的贵族首领们,从军事,经济,政治上完全能和同样是氏族出生的天皇,比试比试谁拥有的权势大。
日本当时还没有他们自己文字,几乎没有所谓的思想宣传。后来在改革时,天皇集团,也不是靠实力和武力短时间内解决的,而是从上至下修建寺庙,以期佛道作引导,树立起民众对天照大神子孙后代造就日本的崇敬之情。虽然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影响更广更深,但对于短时间的变革来说,它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他们也对儒学寄于希望,创办了一些学校,但是学习汉文化还停留在畿内的贵族范围内,根本无法在全日本范围内展开。
大化改革虽然颁布了许多政令,也没有能得到很好地实施,虽然形式上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且从上至下建立了一套官僚体制,但是贵族们仍拥有各部族的财富,国造太守们也不去地方任职,仍由下面的中等氏族各自管理。国家将下面的大国分为小国,但最后还是发展成自成一体的蕃国,国家的武装力量没有强大,社会的武士阶层却蓬勃发展起来了。
最后,就像我国春秋战国一样,争霸时代到来,中国是哪一国成功,这个国家代替周天子号令天下,日本是哪一个姓氏成功,这个氏族代替天皇治理“天下”。从圣德太子的苏我氏,到后来的藤原氏,源氏,平氏,足利………直至日本一直希望的强大封建社会真正的到来,但天皇仍为象征。
(本题已挂在预备档中好几天了,本来是写论文的架式,最后却做成了简答题。最完美的解答方式是将唐,周,奈良三朝具体的历史渊源,社会风貌,规章制度一一找出来作对比。结果范围太大,能力有限,写着写着,却看起神话故事来,如此拖延了两天,想想还是把它写掉吧,姑且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