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维在他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中提出一个模型:外界刺激->个人选择->回应。低级生物生物中常见的现象是:天生的本能,比如:鲑鱼的洄游。加上外界刺激时,直接的回应。从研究动物中,能得出,基因+环境二元决定论。可是这个结论不能直接应用在人身上,因为人有思考能力,任由学习能力。进而,引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作者在书中提到,别人能伤害你,是因为你选择把外界施加的伤害留在了心里。进而联想到,自己工作中情绪容易激动,心态收到环境的影响。现实中,确实存在让你失控/无奈的理由,同事的啰哩啰嗦,别人的恶语相向,朋友的背叛,事业的失利,面对这些怎么做到无动于衷呢?
书中举的是,维克多.弗兰克的例子,因此在网上搜到了他的书籍《活出意义来》,准备拜读,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活出意义来》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找到你人生的意义。作者认为,找到人生的意义即可得救,意义是漫漫长夜中的曙光。他认为意义来自于三个途径:从事某种工作,创造一番事业;体会到爱,即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深刻的责任感;忍受生命中的困难。在论述第三点时,作者说到也许存在另一个世界。当然,到底存不存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无从考证。对于超现实的运用,是解决某些难回答的问题的一种答案。
书中印象深的话: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不存在人的心中,而是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作者阐述的活的意义的第二个途径:爱,引起我的兴趣。特别是,我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夫妻关系这一社会产物,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上,应该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一个疑惑:作者说,越是超越个人,越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儒家学说中,抛弃个人利益,大公无私,更是肯定这一点儿。可是作为个体来讲,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牵引下的自利,这又作何解释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在遇到又价值的东西之前,我宁愿做一张白纸。已到而立之年,也是时候找到一种愿意付出生命的信仰了。这信仰也许是一个具体的人,也许是一份事业。它大概就是。我人生的意义了。
《关键对话》中提到,想要时,想想自己的目的。自己想让别人朝什么方向发展,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目的又帮助吗?说来也奇怪,怒气值瞬间降低。这一招还挺好使的,就是没有应用到实践中。
《不生气的情绪掌控术》不要成为愤怒的奴隶,为一些无聊的事儿发怒,而影响了工作/事业。具体的建议如下:讲事实,少发表议论;工作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摸清上司/身边人的价值观;我没有耐心,啰嗦是我愤怒,地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