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
书中提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打一巴掌给个枣儿”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正面管教则是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
提到“鼓励”,我想起之前所在学校的德育主任李老师,她是学校公认的“鼓励能手”,在她眼中,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其闪光点,找准时机进行鼓励,再逆反的学生到了李老师面前也会变成“小绵羊”。之前我对鼓励的理解并不太准确,也自认为不擅长鼓励,读了正面管教后,更加意识到鼓励需要技巧,也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善于发现孩⼦的优点,特别是我对鼓励与赞扬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我才真切的认识到赞扬针对的是做事的人,而鼓励针对的是行为,赞扬是评价式的,而鼓励是自我指向的,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依赖于他⼈,而鼓励能让孩子自信。
2.放手
放手,并不意味着置之不理、放纵不管,而是给孩子锻炼、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感受获取生活技能。当孩子有机会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我联想到的是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责任分工制,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讨论每个学生的责任、并认真执行,让学生做自己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价值感、归属感。去年我也在我的班里实行了魏老师的班级责任制,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要为班级所做的责任,有监督人、有管理者,真正做到“学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老师不做,老师能做的班主任不做”。感觉非常好,每个同学都争着为班级做贡献,各司其职,班级秩序非常好,时间长后,我们班的班干部不但可以统筹好班里的各项事务,还可以主动发现班级问题,集体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只需要老师表达意见就可以。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大大的”能量,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一起挖掘。
3.孩子的不良行为
每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只是做出了“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并且大部分情况,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大人都难辞其咎。我们要做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的暂停”,为自己找一个帮手,在“爆炸”之前按下暂停键,梳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真正向我们传达的信息,而非行为本身。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的眼睛,爱孩子的内心,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家庭情况等等,根据书中不同行为的表现,挖掘行为背后真正的信息,并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根据孩子不同的错误目的的行为,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鼓励方式。我发现,不管是寻求过分关注,还是寻求权力、报复,或自暴自弃,每种鼓励方式中,都有一条:说出你的爱和关怀。只有抱着鼓励、理解、互相尊重的态度,这些方法才能有效。
有效管教,并非天生具有,而是有一定的技巧,甚至需要我们巧用心计,才能达到或许。而怎样一步步、慢慢实现,是我们要真实、认真付出行动的。
4.走出惩罚的误区
书中有一句对我启示非常大,那就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我们在平常的管教中总是少不了对孩子大声的训斥,孩子表面上听话但心里很不服气。这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们只有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的更好,所以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这个教育思想又和魏书生老师的“糖衣良药和顺耳忠言”不谋而合,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也提到: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