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关于蓝衣女孩天台教唆幼女的事件,在网络上疯传。
当时就关注了这个事情,一直在等后续,遗憾的是当事人也好,记者也好,没有给予后续的更新,可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网友持续的讨论,不断发酵的猜想,以及脑洞大开的阴谋论。
大概是《神秘的角落》对大家的影响太大了,大家纷纷评论说:太可怕了,这就是现实版朱朝阳!
简单陈述一下事件经过:7月11日,一位男士在家时,通过自家窗户看见天台上,居然有一位年纪很小的女学生,在天台最外沿活动,单看视频就足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女孩站在天台的最外沿,稍不留意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本来只是熊孩子缺乏安全意识,玩的太惊险,批评教育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每年都有熊孩子上天台翻栏杆等新闻,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
可是,当该男子马上冲出家门,爬上天台,迅速把孩子叫回来批评教育,并扬言要将视频发给大人看时,蓝衣女孩的表现因为太匪夷所思,所以引发了大家的暗黑猜想。
很多人认为,这个女孩就是朱朝阳翻版,她就是故意将同伴引到天台上,教唆她们跳下去的。
推论的理由有三:
首先蓝衣女孩本身是有风险意识的,她自己紧紧的拽着栏杆,却看着两个更小的伙伴玩高空惊险;
其次,当男子让孩子们进来时,其她两个小女孩表现的很听话,但蓝衣女孩的关注点却是,他在拍我们;
最后,这个女孩一直在强调让男子删掉视频,并且在男子拒绝的时候,非常彪悍的冲上来抢手机,被网友认为是想销毁物证。
其实,单从视频来看,得出这样的推论很正常,毕竟被张东升支配的恐惧,简直太刻骨铭心了。但是结合实际来看,每一个推论都拿不出足够的证据。
因为女孩比另外两个孩子大,有风险意识很正常,表现的更理智和淡定,也很正常。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习惯不同,有些孩子就是显得更早熟,更理智,可是你要因为她冷眼旁观另外两个孩子做惊险动作,而没有阻止,发现有人偷拍,害怕被家长知道而疯狂抢手机,就判定她有反社会人格,就有些过于武断了。
因为换位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如果看到有人乱闯马路,在铁路轨道上漫步,你会上前阻止吗?你如果发现有人偷拍你,画面里的内容你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你会上前抢回来吗?
每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因为性格和习惯不一样,其实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两个孩子明显是她的同伴,性质不一样。
如果你坚持认为,蓝衣女孩就是有反社会人格,就是教唆或者或诱导同伴坠亡,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这个可能性极其微弱。
因为一项数据显示,反社会人格平均只占全球总人数的1%,欧美社会尤其是美国,反社会人格比率高达4%,但是亚洲地区明显较低,以中国台湾为例,反社会人格比例只有0.03%到0.14%。
这么低的比率,意味着将人类出现的异常行为,非常粗暴的判断为反社会,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不是反社会人格,为何孩子会出现这种表现呢?
甚至于评论区有网友说,幼时也被家里的堂姐教唆,从楼下跳下去吧,不疼,我有魔法罩着你,不会让你摔掉地的。
孩子们的残忍行径,除了反社会人格可以解释,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有的。
首先,孩子有同情盲区。也就是说孩子的良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化的,孩子本身是不具备感知他人痛苦能力的。
当你问孩子,可以打人吗?可以抢别人东西吗?他会告诉你不可以,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教育过孩子这一点,但是,由于同情盲区,或者同理心盲点,让他们在那些大人没有告知的领域里,往往用一种随意甚至残酷的方式行事。
比如说,孩子可能因为一个同学头发脏,身上臭,穿的破旧,抑或只是比较奇怪,就发动其他同学孤立或者嘲笑该同学,甚至在对方反抗时发动更激烈的围攻,做出更极端的举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同情盲区,让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移情的去感受对方,换位的去思考问题。
孩子的同情盲区越多,就意味着家长在后天教养中,过于追求规则,理性,忘记了同理心的培育。
很多孩子遇到小动物时,都会出于好奇去捏一下,打一下,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告诉他,你这样做,小动物也会很痛,或者以同样的方式让他感受一下,他就会建立换位的同理心,否则,小动物也好,人也好,在孩子眼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狮子会无情的杀死猎物,只是因为它饿了,大多数人类做不到这么麻木,是因为人类可以想象到这种恐惧和痛苦。
孩子也是如此,掉下楼的恐惧和痛苦,有时是需要大人告诉她的,否则,她可能出于本能不会让自己掉下楼,但是她根本无法感知同伴掉下楼的痛苦。
美国有一个黑人音乐家,他一生中有一个过不去的坎,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折磨,就是他七八岁时,曾亲眼看着自己的弟弟掉进水里,而他没有喊自己的妈妈,也没有将弟弟捞上来,就是静静的看着,直到弟弟失去了呼吸。
你说他是反社会人格吗?也不是,单纯只是幼年的他,没有这个概念,关于死亡的概念,关于痛苦的移情,他想象不到弟弟在水里有多煎熬,也想象不到弟弟死了会是怎么回事?甚至于有时仅仅是出于好奇,孩子们会选择围观,但当时未教化的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多残忍,会酿造怎样的后果。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不仅是要求孩子规避风险,还要告诉孩子潜在的风险意味着什么,甚至于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下。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抓开水瓶,你告诉她一千次不准动,都不如倒出一杯开始,让她手指头感受一下被烫的疼痛来得实在。
一个外国心理学家说,她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开淋浴的水龙头,但是出来的水有热的有凉的,她就将水调到热的那边,让她自己感受一下水有多烫。后来她大一点了自己开水龙头,也总是自己调到冷的一边。
意外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告诉孩子潜在风险,所以孩子面临的意外才格外多。
孩子自己的意外都意识不到,又谈何能去评估同伴可能遭遇的意外?
其次,现代父母缺乏对孩子社区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奉献精神的栽培。
美国的刘易斯,是一名记者,也是获得认证的儿童教育专家,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发现,很多孩子在管理自己的行为或情感时,都会出现麻烦,是因为父母没有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别人。
刘易斯说:今天的孩子没有被要求为社区,为家庭,为社会做任何事情,这侵蚀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就像成年人失业一样。
孩子是需要从为家庭做事,从帮助朋友中,获得贡献感和归属感的,但是,今天的父母出于担心孩子会吃亏,做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于是教育孩子要精明,要管好自己,或者不要管别人的事情。
后果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被摧毁了,他们的自我挫败感比较重,性格容易急躁,暴怒,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更多着力于自己而非别人。
这些性格特性,都能从蓝衣女孩的一系列反应中看出。
但遗憾的是,人们的内在安全感,既来源于有人无条件爱我,也来源于我可以无条件爱别人;既包括我需要时有人会帮我,也包括有很多人需要我的帮助。
最后,反社会人格对于孩子来说是伪命题,孩子只存在行为障碍。
因为一些影视剧,反社会人格成为热门名词,但遗憾的是,使用这个词是有年龄标准的。
孩子只有年满18岁以后,才能诊断出是否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在这之前,他的很多行为只能称之为行为障碍,而不能说是反社会人格,因为他的人格还没有完全构建成型。
在西方社会,孩子十几岁时,会根据社交行为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行为障碍。判断标准包括,孩子在过去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中,至少满足三个以上的标准,才能被判断为有行为障碍。
比如说,对人和动物的侵略,包括欺负,威胁或恫吓他人,对他人或动物的身体伤害等;
比如说,存在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包括纵火,或者大量且高频率的破坏公共财产;
比如说,抢劫或者盗窃,包括闯入他人房屋,建筑物或者汽车,盗窃一些昂贵或者没有价值的物品;
比如说,严重违法规定的行为,比如父母明令禁止的事情,学校绝对不允许的事情,特别是在外过夜,或者是频繁逃学等;
只有至少满足了三项,我们才能说,孩子有行为障碍,需要家长加强亲子陪伴和教育,帮助孩子纠正行为,培养正确的行为。
提醒家长们一句,很多研究显示,当今孩子的很多行为障碍,一方面源于亲子关系的不健康,但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过分沉迷于电视网络电子产品等。
孩子看电视的最大危害不是伤眼睛,玩游戏的最大风险不是会模仿,而是如果过度沉迷其中,会让孩子丧失社交欲望,脱离现实。电子产品和孩子的互动不是真实的,是单方面的,是虚拟的,久而久之,孩子因为缺乏与真实社会人的互动,而丧失了真实社交的能力。
而反社会人格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与人的联结,缺乏对人的同情心。
孩子的行为障碍,也是源于他过分沉迷于虚幻,缺乏与社会人的交流,了解,以及由此构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所以,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引导很重要,交流很重要,以身作则很重要。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