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457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1-11-11 22:32 被阅读0次

448
假的和没意义的
真假的断言都基于有真值条件的给出,它们有语法根据。没意义则在于不存在真值条件,使得说一个设想为真为假都没有语法根据,从而,句子没有意义。

这一段还是在于指出一种语言——图像式的本质主义的语法,把图像看做关于事实或世界的图像。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后半句指出的把句子用作关于世界的谈论,就是一个句子用作意谓真,还并非基于这个句子自身指出来。意谓真这种用法,始终还在句子之外,并不由这个句子自身指出。这就是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这样,一个梦本来占据的位置,只是基于语言的误用产生的错误的理解。

在 何种 意义上 此刻 不 疼 不痛 的 状态 包含 着 疼痛 的 可能性?

荒谬。这里根本没有包含这种关系。疼或不疼,是基于感觉从可能性中所指出来现实。一个人疼或不疼不是基于语言所决定的。

识认出来,这里是对于第一人称之外的人而言对于第一人称的疼的识认。
第一人称在说疼时,可以是伴随着感觉疼。也可以是装疼,也可以仅仅补用来表达感觉疼,而是用来唤起一个语言游戏的开始。譬如对医生说肚子疼。
所有情况里,感觉疼都是难以基于说疼有意义地过有效地表达的。孩子说疼,母亲会相信。但是毕竟母亲并不能亲知那疼,所以这相信并不奠基于实证的客观性之上。

最后一句。说明,图画式的本质主义语法的谬误

449
罗素的论指称。弗雷格的名称的意谓并不由语词自身指出。就是说,名称有意谓,是基于语境决定的。罗素的亲知或经验给出名称意谓的对象。不然,在逻辑对象的情况之外,在日常语言或一般语言的句子里,名称意谓的对象的存在还是存疑的。
一头牛的意象其实是不存在的。我可以随意设想一头牛而非任何一头特定的牛,只要把它用作表示一头牛。
这里有概念三角形和任何一个个别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450
设想是图画 模仿基于理解,把遵从规则做出来

451
“设想”的语法
类比相信:···
期望···
这里没有真假。或者说不考虑设想的东西的真假。但是可以谈论设想的东西在逻辑上的可能性。

设想···,相信···,可以和弗雷格的概念和关系类比。基于它们都在句子中指出自身的一种语法。
在命题的情况中,句子意谓真,而真是逻辑。虽然这里还需要指出真值条件,作为句子意谓真的语法根据。但是毕竟意谓真,真作为逻辑。这已经指出了对于命题的一种用法的设想。
设想:··· 相信:··· 也是这样的情况。把它和“a或者b”这样的表达式类比。这个表达式在自身中给出了一种逻辑结构。从而,具有一种涵义的指出。涵义对于意谓并非毫无贡献。而是:
从涵义进到意谓,是从概念进到对象。而指出对象的一种性质或处于一个概念之下,这已经是指出了对象的一种情况。这里并非毫无意义。它已经说出了某些东西。命题的涵义是一个真值函数。它或者为真,或者为假。指出一个真值函数,对于什么也没有说,这里已经对于语言的表达有所贡献了。虽然还要另外基于真值条件指出其真值对象。

452
语言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
心灵过程就是自身不作为意义的东西。它不是存在。因为人一旦转向心灵过程的关注,那么这种关注里就抛弃了规范心灵过程的目的。一方面是搁置了语法的实在自身并非用法之下目的的东西,它所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心灵过程有别于给出来的现象,它一旦脱离目的的规范性,它本身就不能再再意识中产生出来了。心灵过程是一个行动,它基于遵从规则而产生出来。脱离了遵从规则对于这个过程的规范,我们可以说这个过程就失去了把它产生出来的源头或根据的东西。
但是,行动毕竟可以为人所见。心灵过程却是私有的。行动在第一人称,也总是基于遵从规则的规范所产生出来的,第一人称对于自身的行动也缺乏一种撇除遵从规则的语法规则的看见。
我们照镜子时总会觉得怪怪的。我们签名,越是瞪着这几个字看越觉得生疏。这种感觉都源于撇除语法后本质主义的运用带来的。
或者说,实在有私有的,和客观现象两种情况。但是前者在公共使用而言难以介入,不能作为根据的东西或标准的东西。因此就语言的公共使用作为固有的逻辑设定而言,私有的东西不可以看作实在。它在语言——意义所涉及的东西之外。

忽视了语法。

453
预期是一种对于被预期的东西的用法,就像语言2里命令是“板石”的用法。用法是可思的东西,而非可见的或可感知的东西。
感知是感官的功能,实在的用法,却是实践领域的东西,是可思的。

454
语言不是因果的决定。而是基于语法的作用或基于用法产生意义。
现象之间的因果,看见的东西,反过来可以作为自然规律的探究的语境。
语言游戏的理解里,我们是基于实在的用法从语境中领会生活形式来给出。语法先于意义给出来。语法产生意义。
现象之间的因果到自然规律的探究,则是基于看见的现象的存在,推测存在所服从的自然法则。但是这里,自然法则是最后被考虑的东西。而语言游戏的理解里,遵从规则则是理解语言游戏的根据。最后达成的理解,是语言的意义的给出。
用代数来描述的话,因果相继是现象中直接给出来的东西,语境。f(x)=y,给出这个句子为真。这里x、y都是现象中给出来的东西。我们探究的是自然法则f()。一个函数的东西,一种逻辑过程,类比数学中的算子。我们在不同满足要求的函数之间比对,基于科学系统之间,真命题之间先天不冲突,相互的协调性系统性——在这个系统被给出来之先。
自然规律的探究,和生活形式的领会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个语境中有直观为契机的选择题,是给出一种综观形式的设想之后的实证或进一步语法根据的考察。这可以和弗雷格对于命题的考察类比。命题基于表达式的给出方式就给出其作为一个真值涵项。涵义。从不同思想之间内容的各个不同,经验性的各个不同,到其涵义的相同或同一个,余下的工作,仅仅是真的断言。考察真值条件。要承认理解一个命题的意义,从语言到涵义/真值涵项,到意谓真,是对于目的的分为两步的逐步切进。要承认指出命题的涵义对于理解命题意谓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者引出对于真值的考虑。而后者进一步基于真值条件的考察,指出其真值。没有命题的涵义的指出,我们不会把目光落到真值条件的考察上来。涵义为进一步的意谓指出可供考察的两个选项,可能性。这使得句子的意义的考察从经验的无限性,落到真值作为概念其外延是有限项的一个类里:(真,假)。不能忽视涵义对于命题的意义的考察中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涵义解决了最后从真值作为一个概念,从其外延类进到某个项之下之外所有的工作。真值作为先天概念,和红这种经验概念的区别,前者的外延类是有限项,后者的外延类是无限的。而从有限项的类进到项,一个对象,还是有限的工作。从无限项的类进到项,中间有些概念或逻辑难以处理的鸿沟。
回到生活形式的领会,和自然规律的考虑。前者就是从有限项的类进到某个项的工作。后者是从无限的可能性进到某个项的工作。
后者首先的工作就是要想象力和经验情况或实在的结合产生出一个综观形式的设想来。然后才能进一步考察其语法根据,或是真的的真值条件。是真的这个措辞在这里有点勉强。或者说,这种形式是否能达成实在的综观。对于是或否的断言的语法根据。
科学工作的困难,可以和基于某种逻辑的文化的创新比拟。它们都是探索工作。而非认知工作。认知工作指的是使用既有的遵从规则(自然规律)的认知来理解现象。在法律里,就是立法环节和执法环节的区分。

454-457讨论一个题目。
语言或实在和用法的关系。
本质主义的语法,认为语法蕴含于实在之中。这种蕴含可以是精灵之于事物的伴随。万物有灵。
454第一段最后这句,指出生命和实在的运用之间,是生命作为使用者给予事物或实在的用法。生命和用法要归于使用者而非归于实在。而本质主义里,把它们归于实在的某种固有伴随,类比属性之于实体的依存。

有自身之外的东西。用法。但是用法不归属于实在。反而用法是使用它的人在这样那样使用它的用法中选择了这一种。语法不对实在负责。语法支配实在。区别 负责 和 支配。

这种 指向 不是 唯心 灵 才能 表演 的 戏法。
454最后这句,否定的是心灵归于实在的情况,基于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455
因为意谓含有语法,含有心灵的参与。但是本质主义的语法的问题在于把这心灵的参与看作归于实在的东西,类比从事物中滋长出来的精灵。这样就有这段话——
455 我们 要说:“ 当 我们 有所 意谓, 那 这里 就 没有( 无论 哪一种) 无生命 的 图画, 而是 我们 仿佛 在 走向 某个 人。” 我们 走向 所 意谓 的 东西。

456“ 一个人 有所 意谓, 那是 他自己 在 意谓”; 同样, 是他 自己 在 运动。 一个人 自己 奔跑, 因此 不能 又 观察 奔跑。 当然 不能。

第一句,把意谓看作私有的。在公共使用的语言而言,这里就又出现了本质主义的语法。私有语言的问题,就在于语法的不能基于外在标准地在公共中给出。带来这种语法处于这么一种情况:第一人称在内心直接给出名称的意谓,但是这个命名游戏是私有的。就是说,名称的语法还要基于意谓的给出来确定。但是我们在使用名称时,是要基于实在和语法的在先给出而得到名称的意谓。这里就存在名称的语法和名称的意谓之间的互为前提。带来一种语法的虚构和名称的意谓不能受到指出的情况。
一个人 自己 奔跑, 因此 不能 又 观察 奔跑。
这句话指出的是,观察奔跑要基于奔跑在先给出来,既已存在。w在这里是不是作出语法和意谓之间关系的一个类比?把奔跑类比意谓,把对于奔跑的观察类比于语法。

457 是的: 意谓 就 像 走向 某个 人。
联系455:我们走向所意谓的东西。

457这句话,是正面的还是反讽的?
楼巍的解读基于它作为比喻,不加反对。比喻和是··· 是不同的。比喻允许较宽泛的不严格的对比。而语法作为有人的参与的东西,在界定它归于实在或归于使用语言的人对于语言的使用之前,可以使用这个比喻。

============================================
1
命题作为表达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总是意谓一个真值。或者说,它的形式逻辑给出的是一个真值函项。思想各个不同,可是所有的思想都在考虑真,谈论真。这和“a和b”(a、b不是真值)的情况不同。可以和一个数学命题和一个数学算式之间的比较类比。前者是一个真值函项,后者意谓一个数。
一个真值函项意谓真或假。而一个数,是无数的数无限的选项中的一个。前者是逻辑,对于一个概念的有限项中完备划分。后者是经验的。

命题考虑的是真值,或者说,考虑的是真假。
真是逻辑。并且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外。
句子总是关于世界的谈论么?虚构的情况,或者无意义,或者,通过实在的虚构,指出的用法却是真的。这就是w关于印象派绘画的例子里的情况:一个人说这般的一个色彩构图,另一个人根据它的描述画出另一种色彩构图,而前者以看就是这样子的。虚构指出实在对于意义而言就其角色而言是必须的,必须有语言的实在,但是一个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个实在。类比弗雷格相同的涵义可以基于不同的表达式,相同的意谓可以基于不同的涵义。
句子总是关于真的考虑么?假命题意谓的假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外,而假命题的否定,或指出一个假命题的假,它意谓真。这真也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外。
弗雷格考虑的是句子的意谓。它是客观的。可是一个句子总是人所作出的判断。是判断就会出错。这么保证由人说出的句子,指出它是真的呢?或者一个假句子,指出它是假的呢?这就要指出其客观的根据,作为指出其真值的真值条件。
这里就有康德的知性所产生的经验总是真的的情况。知性仅仅是一种普遍的形式逻辑,它并不对经验的经验性负责,却规定了经验的逻辑形式的可能性。这使得经验总是材料的某种综合统一,它总是真的。
在真值条件之于一个命题的情况,是一种客观根据。譬如,假的否定,是真。这里,没有主观成分在里面。
弗雷格说思想是客观的。而思维是主观活动。这里指出的,是思想作为经验的经验性,是客观的。而思想中普遍的逻辑形式,就是对象处于概念之下这么一种情况。这里的对象和概念都是范畴。就像作为范畴的实体,而非作为指出某物的第一实体,譬如柏拉图。
思想基于客观性而真,而假。当我们基于客观根据断言命题为真或假时,它就总是真的。它基于言外之音,那作为逻辑的不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内的真的规范指出一个事实。这里有一种实践中受目的所规范的行动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总是符合目的的情况。

2
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关注自己的所思。这里蕴含价值判断。但是价值判断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做的。把它做出来,它才到达和成为存在。成为我的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这里有实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类比行动所表达的遵从规则,而非说出语法句子来表达它。后者并不构成这个表达。实践或做具有说和想所不可替代的位置。真理并非仅仅作为知识,一种可思的东西。它还在于指引或规范自身的行动,才使得人在其行动中塑造自身为一种真的实践,塑造一种真的存在。真是如此,价值和伦理判断也是如此。人作为主体并非仅仅是一个知识,自身意识,自我意识,存在和一,它们都是在人以其为原则的to be中做出来。在这样的做中,塑造一个作为主体的人。心灵,大体上也可以这样看待。只是心灵的内容不限于真和反思,还是情感意志。

3
在遵从规则中,人是盲目的。这里不是否定或取消价值判断,而是这里不涉及价值判断。行动中考虑的是遵从规则,在先的约定的规则。类比法制里,执法时不考虑律条的正义与否,价值判断。把价值判断放在立法时讨论。执法时仅仅使用或引用既有律条。这里讨论的是逻辑,是考虑一个逻辑问题。而非价值判断。
逻辑问题在于不同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统一,而不考虑一个东西本身。即使考虑一个东西本身,也是在譬如本体论的多和一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者在语言分析中置于语言/语法/意义的联系的考察。而非直接去看一个东西本身。
联系中的统一,是逻辑考察的基本方式。

4
读脑,读到的是作为语言的实在的东西,心灵过程,还是其意义的东西,心灵的东西,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考虑的东西。

5
石头之于屋子作为质料,前者潜能地是后者。潜能就是质料对于实体所欠缺来说东西,类比弗雷格的不满足性。补充这个不满足性的,是一个满足的东西。在这里就是形式。
这是一个东西作为客体的情况。
对于人作为主体,对于种子之于大树,对于婴儿甚至一颗受精卵之于一个成年,这里是一种基因的潜能。基因负责形式。因此,这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基于给出的存在的形式把东西做出来。
一种大脑构造之于理解力和文化和观念,之于逻辑认知。这里是实践中形式的上升。它既是质料/实在之于形式/用法的综观统一的上升,又是这种上升需要自己做出来的实践问题。

日常生活和生存对于人的所思的要求,是满足日常所需即可。其余的想,是多余的,无关紧要的,空转的马达,装饰。
但是,人的理性,人的自觉、有意识,走向人提出认识自身的要求。我们满足日常所需而想和做。而理性向我们提出其中的逻辑的梳理的要求。逻辑是必要的,还是多余的呢?或者说可有可无的。
并且,我们对于逻辑的知识要达成何种程度。对于既有事情的理解,如果看做必要的,那么基于逻辑的概念思维还可以看作必要的东西么?
从已经发生的现象的认知,我们始终不能触及价值。但是只要我们睁眼看现实,意志、心灵又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只是它们不能化归于空间现象。叔本华,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主观意志和客观现象是生活世界的两种相互不能化归的东西。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前者通过实践在后者作为实在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关系。而前者作为这种表达中意义的东西。

6
讲逻辑,讲求真,带来的是人的行动的具有客观的统一性。它不再是生存,而是存在。生存可以使人的行动的综观统一中,综观形式和实在之间是一种嵌接的情况,但是,综观形式和实在之间作为独立的环节,不同的东西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虑审美,价值判断的实践的情况,考虑孩子的天真的语言,可以看到作为轴心的人之所思和实在之间的一种直接的直观。它适于承载一种心灵生活。
考虑在命令这种行为方式中,人也可以作为单纯的客体处于其中。但是一个人若要作为主体处于语言和行动中,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就是无用的。就像杂文的写法对于诗歌无用。而后者对于生命意志的存在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逻辑,真,则是日常语言的语法,和审美和价值判断的实践中的天真的语言之间的一种情况。真作为逻辑。它给予人的说和做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或统一。w怎么看待弗雷格指出的推理?它并非哲学病。科学的语言,求真,也不能看作哲学病。

相关文章

  • 448-457

    448假的和没意义的真假的断言都基于有真值条件的给出,它们有语法根据。没意义则在于不存在真值条件,使得说一个设想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48-45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sg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