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一扇门(修行之门。如果不是要解决跟我一模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的熊孩子的问题,这个决心可不容易下)
沿着一条路(时空之路。无论是否适合我,是否为真理,也至少是一种指引)
先来挖挖自我吧,认知自我的表面及潜在规则,简述中尽量包含逻辑和推理,逻辑经常在实时碰撞和大脑中,写出来有点畏难和心理障碍。
我理解,所谓“自我规则”,含义是自我倾向,是偏好,是坚持,甚至是信念。
然而,写起来就发现,我的自我的规则莫衷一是。莫非是一种无形中的对立统一?
一、我的认知及思维规则
1.听与说
大多时候我喜欢多听广听,却不喜欢说。因为说出来都是错,也因为自己记不住那许多东西,缺少足够的素材,也覆盖不了全部的逻辑。
但如果不说,又如何听到别人说,如何碰撞推新?所以有时也享受说的快感,但不可否认大多无智无趣。偶尔由心而发的火花,也希望有人来逻辑推理一下,判断是否全然是错话废话。
想到这点,便无所谓说与不说了,随缘,有空有神就说。
2.忘与记
看到的听到的意识到的推理得到的,总是花很多力气也记不住。本以为忘记了,也许已融入血液。
3.开放与固执
我随时在听取,但从来无法全面接受。
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有其价值,但同时也都有历史感,随时被颠覆,任何认知最终都会被自己咀嚼为阶段性的认知而已。何必当真?
3.局限与广阔
没有点,我便无法看到一个面。没有看到更广阔,这个点的哪怕局限性价值我都看不到。
因此我需要知道更多细节,更广的脉络,才会有那么一点点兴趣。
4.高级与平庸
习惯于不知不觉在追求与众不同的“高级”,很累,且发现想要时时收敛掩盖自我的特异。
可以安于平庸,却发现融于世的平庸,也那么高级得遥不可及。
于是可进可退,便是随性的平凡或精致了吧。
5.究竟与糊涂
我习惯于力求究竟,找到全部的、确定性的逻辑,然后才愿意走上可推断的路径。
经常自信于比常人更多的缜密和推理,可以从无知起步去发现更多一点的逻辑。
但也经常感到逻辑和要点太过庞杂浩如烟海,我认为无法穷尽,苦不堪言,灰心不已。
既然无法究竟,那糊涂也就是一种究竟。且走走停停罢了。
6.怀疑与自信
放眼望去,每个自我规则都是无所谓有无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没有确定价值。
所以,我便只能随心而动,随意地去折腾,相信这便是我的阶段性价值。
二、我的处世规则
1.独立与依赖
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事,包括性高潮。
但你就是从心里需要人与人的连接。包括思维的碰撞,包括肌肤的慰抚。
2.亲密与疏离
可以无边际无底线地制造亲密。
但开始灵魂拷问以后,都能看到疏离,或者并不使用灵魂。
3.冷漠与和善
生于最冷的冬天,名字却叫作温暖。或也可以叫作慈悲?
至柔之面,却是至刚之心。
4.怀疑与信任
不相信一切,对一切都没有肯定的信心。
但都可以放开来试试。
5.入世与出世
可以接纳和认可世间的规则。
也需要安静的空间自我修复。
切换有点生硬、恍惚、疲累。
6.休息与行动
以休息的方式,策划和积累行动的能力。以行动的方式,排解休息时的散惰。
休息时思维是活跃的,行动时也是在喘息的。还无法完全放空地休息,也无法毫无赘障地行动。
7.精神与物质
物质的需求说到底还是精神的需求。
精神的需求最终也还是化为有形可感的具体。比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点心灵交汇。
8.欲望与淡泊
还存有分别之心,还有安全感的需求。至少还有对淡泊的需求。
但可以接受该来的来,该去的则去。我接受和正视一切需求,也可以舍弃一切需求。因为也想要自由。
三、与孩子的相处规则
1.放任与影响
我看到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长。突破我的能力范畴,我习惯性地放任和支持。因为我好奇且不善于压抑,也因为没有足够的方法和素材去教导。
但不知不觉交谈间,这种放任也已影响了她的成长,让她自由地长成了像我一样向内追寻的虚无且放任的人。怎能不像我?像我才能彼此交流。一个从来都不好管控的孩子,交流就成了一种管控,和影响。
但何尝不是她的排斥倾向,塑造了我的向内追寻的交流方式?
因为我原来的信念贯彻不下去啊,因为这种交流才会有一点点效啊。
更因为,她的出生点,是我刚刚步入社会、自我追寻的巨大挑战和关键期,我们是一起长的,与其说是我教导她成长,不如说是她刺激了我重长。
进而,我们挺享受一起的切磋和成长,一起好奇肤浅而深奥的社会规则,一起排斥表浅的不带灵魂的交流。
2.信任与担心
总是相信她在寻找她的方式,能解决她自己的问题,发挥她的所长和价值。就像我一样。
又担心是不是少研究少传达了社会的各种规则,担心没有重视她应得的营养应给的教养。担心一旦偏颇足以压垮她和我。
我们都在向外寻找赖以解决的工具,但更多的都是在分拆甚至否定自我。该如何继续?
总之,只是框架性地展现与坦白,坦白现有的自我规则和坚持。以便做出世的砍伐,或入世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