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闪婚的,在半年内我完成了恋爱,结婚,怀孕这三个过程。婚姻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世纪大灾难。每天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争执,吵架,没完没了的战争中渡过。
因不甘心于我的婚姻就只能这样,更加不愿让别人把我当作是一个笑话。于是,我开始读书,查找方法,希望能从中取得什么可行的方法来挽救我们两性之间的矛盾体。
冰山理论.webp.jpg
记得,赖佩霞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冰山理论”。意思是说,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我们自己只看到上面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通常只有在亲密关系里面,你隐藏在下面的部分才通通会上来。
不管在外人看起来你有多厉害,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么好,都会有一个部分的你,是你从来都不知道的。而那个你,是那么小气,那么不可理喻,甚至于那么恶毒。
当我看到这段理论时,我觉得像极了我和F先生的状态,可是,我依然很疑问,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激发了我们对亲密关系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为什么我们对亲密人的态度永远是恶语相对?
在《别找替罪羊》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该书提出“自我欺骗”的思维盒子概念,通过一场特殊的对话,来挖掘出“自我欺骗”这个每个人都曾遭遇过的困境。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说,我只会欺骗别人,不可能欺骗自己的。而这恰恰就是“自我欺骗”的存在点——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并通过自我辩解来抵抗外在世界。所以很容易让我们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模糊了我们对他人和环境的判断。
《别找替罪羊》被译为33种语言,在全球销售200万册,由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国亚宾泽协会。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我欺骗的思维盒子;第二部分,我们是如何困在盒子里;第三部分,如何跳出盒子。
幸福难不难?难,难在我们一直都在自我欺骗
尽管《别找替罪羊》被定位为职场书籍,我却从该书中学到了3种看待生活的基本理念:平等待人,别把他人看做物体;我们是怎样贬低他人的;我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平等待人,别把他人看做物体】
《别找替罪羊》举一个在飞机上有空位的例子,分析了两种人各自不同的做法。第一种,担心有人会坐在我旁边,于是,利用报纸行李来意图表现出这个座位有人;第二种,主动咨询其他乘客是否要坐在一起,她愿意用她的座位进行交换。
作者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告诉我们,第一种人在盒子里,他把别人视为物体,内在感受是焦虑,紧张,被威胁,不愉快的;相反,第二种人在盒子外,因平等待人,所以他是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
突然让我想起了,我和F先生经常会因为洗澡而吵架。我痛恨他回家只知道玩手机,不立马洗澡,每次我都要等他洗澡好了才能去洗衣服。
这样的情境不正是因为我把他视为物体,他的需求没我的需求正当和重要,所以我总是指责他,催着他,即使后面改变行为,不强迫他,自己洗自己的衣服,也同样让我们关系相处得很累。
那是因为我的情绪在盒子里了,就像作者所说,我们对他人的影响是由表面行为更深层次的东西决定的,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态度是扭曲的,我们无法看清自己和他人。我很庆幸在这段关系没有恶化到无法修补时,读到了这本书。
我赶紧做出改变,告诉他,晚点洗澡记得把衣服一起放洗衣机洗了。当我在盒子外时,我没有放大自己的需求,反而因主动满足他的需求,同时又收获有人搭把手做家务的意外奖励。当我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我同样重要时,我学会了不在自我欺骗,也学会了平等待人。
【我们是怎样贬低他人的】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逆反心理,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也是利用逆反心理使自己的女儿成为爱读书的学霸。我当时在想,教小孩可以用逆反心理,那训夫也可以运用心理学来达到自己想要的要求吗?
然而,在读完《别找替罪羊》时,发现成人的心理世界果然比小孩复杂得多了。该书中提到人如何在自我背叛后,把人贬低到一毛不值的。
大家还记得,去年的江歌被杀事件。刘鑫那些忘恩负义的做法,套用这本书的知识,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她好朋友因她被杀害时,她还能满口谎言,把自己的干系撇得一干二净。
然而,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源自于自我背叛,我想在那一刻,刘鑫是因为害怕,懦弱而背叛了本应该伸手解救的江歌,于是,她开始为自我背叛的行为找理由,用一种自以为正确,公正的眼光来扭曲现实的真相,告诉别人我的自我背叛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
那什么是自我背叛?自我背叛就是心里觉得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通过放大别人的缺点,放大所有提供借口事物的重要性来忽视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迁怒对方。
作者说,当我们背叛了自己时,它有可能是一个信号,说明我们正深深地困在自我欺骗的盒子里,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是否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了自我辩解的现象。通过这些的方式,让我们能及时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才能够清楚地看清事情的本质。
【我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在百度上,“影响”一词的定义,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改变(人或事)的行为,同恶相成。不管是生活在古代,还是信息发达的现代,人都是极其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样的道理把。
在读《别找替罪羊》时,我就在想,那盒子与盒子之间会不会也相互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作者用了“共谋”的一词,来解释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盒子里看待彼此,欺骗自己。在共谋关系中,为了能相互指责,我们会不断给对方制造麻烦。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一个乘客为了下站的需求跟司机发生争执,司机则认为自己已告知不能停车的原因后,对方还喋喋不休,于是,还击互殴,最后,造成了15人死亡的悲剧。
这就是影响,一个带着自以为正当需求的乘客,通过指责,抱怨促使了司机也进入自我欺骗的盒子里。两个人的共谋,彼此的相互抵抗,制造出一场自我毁灭的大灾难。
可能很多人会问,那到底要怎么知道对方是否在盒子里?作者告诉我们,与其寻找别人的盒子,不如寻找自己的盒子,不要抱怨别人在盒子里,应该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面,当发现自己在盒子里时,不要否认,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学会道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我是对的”而对他人产生抵抗心理,甚至还会相互伤害。当我们意识到抗拒别人,就等同走进盒子里时,就会在那刻,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要停止在面对他们时背板自己,要停止呼唤所有隐藏起来的本性。
我常常问自己,幸福难不难,难。难在我们总是在自我欺骗的盒子里自我安慰,却忽视了我才是问题的根源,是我导致了所有抱怨的问题,是我心安理得地赶走了所有最优秀的你们。刚好,这里有一本书,可以帮助你应对特别混蛋时的我们,这本书就叫《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