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一个除夕夜,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一个叫“石头驿”的驿站里,戴叔伦蜷缩在被子里,江上的风飕飕的,他不时打个寒战。
他的行程是从抚州(今江西抚州)取道长江东归故里金坛(现属江苏),但路上并不顺利,没能赶在除夕前回到家里,心下苦楚。他的诗《除夜宿石头驿》,描绘了当时的心境: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除夕夜本该和家人团聚,但自己却远离家乡亲人,独宿在江边驿站,不禁悲从中来。
戴叔伦是唐朝中期诗人,他不是沦落天涯的游子,而是有权有势的官员——抚州刺史。
在古代,为官或求职,很多人都奔波在路上,即使是除夕夜也不一定能归家,很多人都有和戴叔伦相似的经历。
除夕之苦有谁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就是一年去除了的意思。除夕,指的是这一天的晚上,民间也叫“除夕夜”“大年夜”“除夜”等。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指夜晚。
除夕与清明节、重阳节一样,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家人团聚是除夕最重要的事,不管你一年中身在何方,除夕必须赶回家,与家人一起祭祖、一起迎接新年。如果作为一家之主,除夕还在外边奔波,心里该多酸楚啊。除夕又是年底,往往伴着凄风寒雪,心境更坏。所以,戴叔伦的诗并没有夸张。
仅唐朝,孟浩然、高适、白居易、崔涂等诗人都写过除夕不能归家团聚的诗,这些诗是唐诗里独特的风景。
著名诗人高适,早年间仕途不顺利,有一年除夕,他也困在驿站里,写下了《除夕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人在旅途,虽是除夕,也只能投宿客栈。面对孤灯,想起家人和故乡、想起自己又长了一岁但功业未就,心情的凄凉可想而知。
晚唐诗人来鹄(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的《除夜》,写回家团圆的愿望化为泡影,深挚沉郁: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28个字,把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因愁苦而容颜憔悴的现状写得淋漓尽致。
晚唐诗人崔涂是写羁旅愁、离别恨的高手。他终生飘泊,诗歌格调苍凉。有一年除夕夜,他奔波在巴山蜀道上,有感,写了首《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没想到广为流传: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
明日岁华新。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两句,很具体地描绘异乡除夕夜的凄凉,气象阔大。清朝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里评价:“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
比起高适、崔涂,文天祥的处境糟糕多了。
1278年,南宋灭亡前一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来,他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1281年,文天祥写了《除夜》一诗,表现在狱中度除夕时的心境:国家已亡,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即便如此,但其诗依然正气逼人。
乾坤空落落,
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一年里最伤怀的事往往这时会提起。比之逝去的倩影,除夕不能团聚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夫人韦丛病逝,当时元稹还不在家。
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他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得到当朝高官韦夏卿的赏识,24岁时取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韦丛从大贵之家嫁入贫寒之家,但对清苦生活处之泰然,任劳任怨。可是仅仅7年,韦丛就病故了。这一年的除夕,元稹写了《除夜》一诗:
忆昔岁除夜,
见君花烛前。
今宵祝文上,
重叠叙新年。
闲处低声哭,
空堂背月眠。
伤心小儿女,
撩乱火堆边。
诗人回忆往年除夕,妻子还在身边,而今只能“空堂背月眠”,伤心之极。
元稹后来写了不少诗怀念韦丛,其中最有名的句子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守岁心境各不同
自古以来,除夕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除夕诗记录了年俗,其中就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在桃符板上写迎春联语的习俗,始于五代后蜀,后来改在纸上写,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春联。这首诗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伴着这些年俗,想着忙忙碌碌又一年,人们自然会发感慨,很多古人就会写诗来表达这种种心情。
守岁是除夕最重要的习俗,是辞旧迎新的仪式。大家夜深不眠,以待天明,从而把岁末与岁首连接起来。
守岁的诗,心态各不同。
初唐诗人杜审言的《除夜有怀》,为我们描述了通宵不寐的守岁:
故节当歌守,
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
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
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
更谒九重城。
诗里描写了把烛迎新、游戏射的守夜情景,极尽欢乐。
比起爷爷杜审言,杜甫的心境就差多了。有一年除夕,杜甫似乎拗不过盛情,到亲友家守岁。想起一年来的困顿,他的心情很不爽,于是就有了这首《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
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
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
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
烂醉是生涯。
这位叫杜位的人是杜甫的同族兄弟,贵为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女婿。阿戎,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椒盘,旧时风俗,元日以盘盛花椒,喝酒时放进去。盍簪(hé zān ),指朋友聚会,盍,合的意思。列炬,排列着烛火。枥马,关在马棚里的马。
这首诗用白话讲就是:除夕来到兄弟家守岁,喝着掺了花椒的酒。大家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列的蜡烛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到了明天,我就四十岁了,虽然也正当年,但剩下的日子已如垂垂的夕阳。谁还想受拘束呢?干脆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尽管族弟情殷意切,但杜甫心情仍很压抑,眼见自己年龄一岁岁见长,而命运依然坎坷,这种愁绪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浇愁。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除夕,杜甫已40岁,却仍滞留长安城,没有一官半职,心情之差可想而知。
南宋大词家吴文英似乎比杜甫还惨。某年除夕,吴文英为生活所迫,感慨万端,赋词《思佳客·癸卯除夜》:
自唱新词送岁华,
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
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
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
无限妆楼尽醉哗。
这首词的上阙说自己年华消逝,羁旅在外,长年无法归家。下阙感叹贫困潦倒,抒发寂寞失意的孤苦之情:没钱买新衣服,索兴连旧衣也懒得换洗,酒也赊不来了,只好折来梅枝以赏花度过除夕。除夕夜尽,大年初一的清晨,面对隔年孤灯,外面处处高楼,酒醉后人们的喧哗声似乎还在飘荡。
吴文英词写得极佳,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 编辑《宋词三百首》,收入吴文英的词作25首,在两宋词人里最多。但吴文英除了在苏州当过几年幕僚外,一生未仕,生活穷困潦倒,最后竟“困踬而死”,(困踬,指受挫,颠沛窘迫)。
回首蹉跎,或悲或喜
除夕与元日(大年初一)虽然紧挨着,但元日是开始,除夕是结束,所以有质的区别。
元日,新的一年开始,万象更新,人们心情大好。流传最广的新年诗当属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则不同,它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一到年终岁末,人们总爱回顾,岁月蹉跎,一事无成,而年龄又长了一岁,生命则短了一年,于是引发诗人的惆怅与牢骚。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除夕,白居易写诗《除夜寄微之》:
鬓毛不觉白毵毵,
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
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
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
明年半百又加三。
当时白居易年过半百,“一事无成”也就罢了,还不能与家人团圆,牢骚满腹。其实,他刚由朝堂上的中书舍人转任杭州的一把手(刺史),他的好友元稹任越州刺史。在地方当长官,尤其是杭州这种好地方,相当不错了,但对他们这些总想干大事的书生来说,也算“一事无成”吧。
除夕的诗也不都是悲苦的,咱们还说白居易。他在自己59岁那年的除夕写的《除夜》就很乐观:
病眼少眠非守岁,
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
便是平头六十人。
60岁那年的除夕,白居易又写了《七年元日》:
众老忧添岁,
吾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
屈指几多人?
他说:很多人因岁数增加而忧愁,我虽已衰老但却高高兴兴步入新春。我明天就进入生命的第七个十年了,屈指算算,有几个人能做到呢?真是乐观,豁达!
当然,这种乐观与他的境遇不无关系。白居易晚年在京城任高官(秘书监、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穿紫色朝服(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员才穿),还封了侯,早不是当年的困顿时光了。
冬天已尽,春天不远
除夕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毕竟,除夕过后,春天跟着就来了。
唐代诗人史青有《除夕》诗,语言很通俗,但真情感人: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
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
已著后园梅。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除夕》也是如此:
莫嫌寒漏尽,
春色应来早。
风开玉砌梅,
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
白头嗟更老。
年华日夜催,
清镜宁长好。
“把节日写成诗”是古代诗人的传统。在中国传统节日诗里,写除夕、上元、清明、中秋、重阳的特别多,蔚为大观,短短一篇文章无法展现。
我们以清朝文学家、史学家赵翼乐观向上的小诗《除夕》来结束这篇文章: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