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过来时看见我正在写字,诧异的问我:
“你怎么还练钢笔字?”
“没什么事,写写字活动下手指,不要让手指僵化了,老打字,到时候遇到一些字都忘记写了。”
“你这个笔好像不太好,什么牌子的?”
“英雄的,是孩子买的,写字时出水不稳定,时而出水大,时而断水,很难掌控。再则我的手比较大,这比较细的笔,让我握持不顺手。”
“我家里还有一支进口的派克笔,下次我找出来给你试试。”
“不是你老爸缴获的美国货吧。“
我爸没去参加抗美援朝。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
“你看我的墨镜是暴龙的,也是美国货。”
“你个官二代,还蛮懂得享受的。”
“我老爸那时候太老实胆小了,哥几个都没有安排好,不然我现在怎么会过游牧生活呢!”
“如果你老爸把你安排好了,说不定你现在可能进去了呢。”
下午,手中的英雄钢笔,不知是不是被小屁孩玩了,后盖不翼而飞,看来用不久就要报废了,还有一支叫希普顿的写出来的笔划很细,笔杆也很细,握持手感更不佳。不过字写不好不能怪钢笔,而是功夫不到家。
找来唐诗三百首,专抄那些比较生疏的唐诗来抄,抄了几天,发生居然一首生诗都没有背出来。那些唐诗大多不押韵,有些用客家话读还能押韵,换普通话,与押韵八杆子也打不着。前些天,看了一段复原中原唐宋古音的节目,节目中问:如果把古诗读成这样,你还能听懂吗?听完后觉得能听懂,这不就是客家话吗?不过有点像外地人学说客家话。即使不看字幕也能听懂,听不懂的恐怕是现代的中原人。
节目上说,古人写诗都是很讲究押韵的,只不过是语言发生了变化。现在南方客家人氏族的堂号,很多都是指向中原地区,如刘氏的鹏城堂,陈氏的颖川堂,杜氏的京兆堂,郑氏的荥阳堂,欧阳氏的渤海堂。
唐宋时期,经历多次动乱与战争,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因而把中原古音带到了南方各省,到底是粤语、闽南语还是客家话更接近中原古音,也没个定论。毕竟古代没有录音机。
刘星的派克笔今天还没有找出来,他说搬家时不知放哪里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