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管子》学习第3天
《牧民第一》第3节“四顺”
原文阅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右四顺。
字词注释
[1]兴:起,兴盛。
[2]我佚乐之:君主要使百姓感到生活安逸快乐。我,指君主。佚乐,即“逸乐”。指使百姓安逸喜悦。
[3]民为之忧劳:百姓愿为君主承受忧劳。
[4]畏其意:心生畏惧。
[5]服其心:心生服从。
[6]四欲:即上文所说的佚乐、富贵、存安和生育等四个需求。
[7]予:别本又作“与”。
译文参考
政令之所以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就使他们安逸;人民厌恶贫贱,我就使他们富贵;人民害怕危险失败,我就使他们安定;人民害怕断绝后嗣,我就使他们生育繁衍。能使人民安逸,他们就会为此承受忧劳;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会为此忍受贫贱;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会为此承担危难;能使人民生育繁衍,他们就会为此献出生命。所以,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畏惧,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服。刑罚繁多人民却不畏惧,政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众多民心却不顺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人民上述四种愿望,远方的人就会来归附;强行推行上述四种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人也会叛离。由此可见,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就是掌握了治国的法宝。
以上是“四顺”。
核心内容解读
“四顺”为《牧民第一》的第三节,阐明治民的原则在于“顺民心”。《管子》充分地认知到,人有“四欲四恶”:人都喜欢安乐而厌恶忧劳;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人都喜欢安全而厌恶危险;人都喜欢传宗接代而厌恶断子绝孙。身为宰相的管仲指出,民心关系政之兴废。国家的兴废,在于是顺民心还是逆民心,顺民心就要满足人的四欲。
《管子》中体现的“国之政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基。《尚书·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关于君民的关系,孟子有轻重之说。《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大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进入现代社会,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也是国家和民主的主体。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必然要走上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其中,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最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优良传统,民本文化是需要认真梳理和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无论哪个时代,民众都是政权的基础,只有民心稳定,政权才能稳固,因此治国以安民、富民、宽民为要务。当然,民本思想不等同于民主思想,前者毕竟是在君主专制制度框架内产生的治国思想,虽然对暴政有抑制作用,但本质上仍然是典型的臣民文化;后者是在人权平等基础上,按照人民主权原则形成的制度安排和理论。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初建于田齐桓公,昌盛于齐威王、齐宣王时期,终于齐亡。齐国对稷下学士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对其中著名的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稷下学士最多时达“数百千人”。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孟轲、荀卿等,都到稷下学宫进行过教学与研究。稷下学士专门从事精神生产,不负责实际政务,司马迁概括为“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把治与议论分开,任议论自由开展,这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极大地推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稷下学宫的成果不限于《管子》,但《管子》肯定是稷下学宫的重要收获之一。
参考资料
1 《文明大走向:文化时代与思想政治变革
》,王世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01月
2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