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进度越来越慢,不断地咀嚼与回味作者的感受和情绪,以求同步。中午,一反常态竟睡了三个小时(平时一小时不到)。我在想,也许这身体的累、疲倦、回避的反应,不是我的累、疲倦与回避,它是作者格伦的。他成功地以文字作为媒,把他练琴时的痛苦、内耗的疲倦、渴望回避缺陷的部分传递给了我。
看到群友聊到,他更适合做文学,不该在音乐这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在我看来,格伦拥有惊人的感受力,他对音乐听觉的敏感以及解读就是例证。这种感受力,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天赋。而艺术具有相通性,所以,对于一个玩过音符的音乐家来说,去玩文字,倒真的不是件太难的事。
下午快四点再读。
尽管上一章比赛得奖,随着音乐结束,他又重新回归到自我怀疑里面。这也像写作,无论你曾经写过多么脍炙人口百万阅读量的好文,重启新的篇章,就是一场新的挑战。他需要放慢速度,可又不愿意面对慢速度时自己的心和焦躁的情绪,他总是想尽快逃离这种情绪。为了对抗情绪,他制造了双重痛苦——一重是痛苦本身,另一重是处处想回避却又无处遁身的痛苦。他要花很长时间内耗,挤占了他等待、聆听、学习更多东西的时间。
这就像我们不断地拿放大镜盯着自己不足的一面,只会让我们心浮气躁,看到自己的一无是处。假如我们接纳不足,允许自己犯错,不自责不回避,从此时此地的错误出发,去更加精进地完善自己,我们就可以超越不足。那么,我们就可以集中意念投入专注地学习,与它紧密链接在一起。
他继续“觉得吉他简直就是个陷阱,焦躁是我的命运,是我那陈旧的挥之不去的历史。可能这首作品对于我来说太难了,每一个音乐家都有一些技术上的极限,也许这就是我的极限。”他狂躁地想砸琴。
读到此处,我也会想起群友在一篇叫做《我可能误会了多年前的自己,她也许没有那么糟》的文章里写道的,“你们的18岁都是那么美好吗?我怎么想起来的全是不堪,我那时肤浅,自私,暴躁,一天到晚皱着眉头,脸上还长满了青春痘,28岁的我也没好到哪儿去,虚荣彷徨,狭隘,没有自己的审美和价值体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
我替格伦惋惜:他太顺了,他被此前所展露的才华及天分所蒙蔽。此刻他曲折的练琴故事, 就是让他打开心看到天分与劣势都是真实的自己。假如他不是那么用力地去排斥自己的阴暗面,假如他明白痛苦就是生命之根本,那么无论遭遇多么大的困难都可以扛过去!
可哪里有那么多的假如?有谁没有经历过他的内心冲突与抵抗?有谁没有怨天尤人过后,像个刺猬式的乱冲乱撞!他跌过的坑儿,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年少轻狂,结果撞墙!虽然他没有一气呵成地成为大师,可又敢说一帆风顺地成为大师之后,就不会月满则亏亢龙有悔?
正是他这一步步看似不太正确地弯路,成就了他后来同时成为音乐家与作家!那些质疑和抗拒,本就是自然而然地成长的力量!
这世上,从来没有白走的弯路。
又想,我们读他的文字,对他使用太多的“如果”,是不是也意味着对他不足的不接纳?这与他对抗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有什么两样?生命本就是在蜿蜒曲折中前行。我们不对一棵树做什么,它也会长大长好,我相信万物都有想要自己发展的动力,我也相信这个天才小伙子。
想到这里,我又是那么地释然了。
后来就读到,当练琴再次遇到瓶颈的时候,他再次引用大段的篇章,引用演奏家、吉他音乐家,作曲家们的名言或者是故事片段,这就是希望通过偶像的力量,把他领回到明亮的康庄大道啊!
格伦真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