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住院,在自己家乡的医院,6月份刚刚搬进新楼的医院。
以前的住院区就只有2层,一个大间常常7、8个人,尤其是晚上电话铃声、呼噜声、说话声互相打扰;厕所只有一个,在屋外的走廊里;热水炉只有一个,在厕所间,一边接着热水,常常看见一个人一只手举着输液瓶,一只手在艰难地提裤子,不管男女……
现在的综合大楼五层,有电梯,陪母亲做心电图、TC之类的,再也不需要穿过院子,从南院到北院;房间里三人,而且都有包帘,拉上可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室内带着卫生间、室外每一层都有热水炉;陪床的人也有属于他们的可以休息的折叠椅……对于一所乡镇医院,条件足够好了。我最看重不是这些,这些条件市里的每一家医院都能达到,我在这所医院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乡亲们之间才会有的温暖。
这次住院,两个老人,一个在四楼的外科,一个在三楼的内科——护理有时候就跟不上,医生和护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关爱。
一开始和母亲在门诊办理住院手续,走廊上遇上一个以前给母亲看病的医生,马上就引领母亲在办公室坐下;二楼检查心脏的时候,医生还友情提示:你先去拿结果,再回来领老人。护士们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忙着楼上楼下看情况,老人家量体温,竟然把体温计的头夹倒了——护士有点愠色,马上就让老人家重新测一次……
两个老人,很多事情并不明白,护士和医生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有求必应,包括换针,包括开什么药。叔叔插着导尿管,有一天问医生:导尿管可以撤掉吗?医生很柔和回应:你们护理人员这样可以减轻负担,要不两个人上厕所都麻烦。
住院的人们,聊个三五句,都是十里八里邻村的,一旦我们护理的没有跟上,临床护理的人员已经把事情办妥了。有时候帮着摁铃,有时候帮着老人家递水……走电梯的时候,一个老人家喊着我的名字,并询问“谁在住院”,真切关心老人家的身体,我还没有对上号,不知道这是哪一家的老人,但是我也知道这是我小时候的乡邻……
见惯了医生火急火燎的状态,见惯了护士大声吆喝,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虽然硬件设施已经赶上了城里的配置,但是质朴的、热情的互相关照是城里医院不会有的状态,让我对于母亲住院这件事没有那么焦虑了——心平气和地和我的乡里乡亲聊着收成、聊着天气、聊着下雨后的玉米田……
真好!以此记录,在今年的小暑节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7563560/53d02f561ecbc6d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