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前的复盘
2017年8月份,我离开了东莞的一个集团公司,回到深圳。当时是想逃离那种状态,想去深圳找一下自己的市场价值,我究竟值多少钱。
2017——东莞——工业互联网(B端)——市场运营经理——管理团队(3人)——到手月薪?K——食宿(成本基本为-0)
2018——深圳——智能硬件(B端)市场经理——执行——到手月薪1XK——食宿(5K)
这样对比下来,其实明白人都会知道其中的得失:
1.薪资:在深圳的生活成本高于东莞,在获得的薪资报酬上并没有在东莞好很多。
2.管理经验:从管理三个人回到执行,会感觉很多想法不能落地,自己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所做的事情其实在退步。
3.资源累积:在东莞其实有接触比较多的政府领导、在深圳作为执行,累积的是当地的物料制作供应商,基本上没有和媒体接触。
4.履历:在深圳的这家硬件公司其实可以为我过渡到C端消费市场做很好的铺垫。
5.精神面貌:从东莞的逃离到深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很多合适的平台和赏识我的领导。从东莞的创业公司我勇担责任,很多时候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同事也对我比较照顾,基本上没有职场的尔虞我诈。在深圳这家公司,我已经慢慢接触到了,从一开始的背锅到开始防范,我好像慢慢变成我讨厌的样子。
2018年,我已经在深圳工作快一年了,我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我看不到未来自己的模样,我迷茫了。从当初那个可以在师弟师妹人生导师的我也开始怂了,当有刚毕业的小朋友来问我“我好迷茫,怎么办?”的时候,其实我也想告诉他们,我也迷茫。
我也看到2018这一年大多数企业活得并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势能的原因,当我活得不好的时候,周围的所有事物也不好了,得到、36kr、知乎之前能让我感觉我接触到很多新的消息或知识,现在却没有了那种阅读后的满足感,微信公众号也不怎么看了。感觉经济萧条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泡沫被打碎了。
每天8点起床,晚上8点到家,玩手机到11点睡觉,这样日复一日的节奏,我很焦虑。
从刚来深圳的充满期待,到现如今陷入迷茫,我知道这其实是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么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我消逝殆尽,忘了当初的执着。要么朝着漆黑的跑道冲出去,说不定可以见到光明,当然也可能会掉进深渊。
25岁后,要开始的人生
我陷入了挣脱焦躁的状态,在公司坐着我的心却狂乱地躁动,我请假,想裸辞,想对着傻逼上司说,我不干了,让她接下来的项目没法继续,但是新来的房租短信提醒我,你不能这么任性了。
其实让我陷入这种局面的,就是我自己。曾经有份知名的外企发过邀请给我,但我英语不好,拒绝了,曾经有份我很喜欢的工作想投递简历,但那写着要求毕业于211、985,我停止了点击“投递”的按钮。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
这段话,我看过,但现在我才看到。有个设计师好朋友,他在工作之余很认真学新的软件,最后自己可以做3D建模,现在要求公司加到他想要的薪酬,不加的话也没关系,准备跳槽。那时才感受到,你现在的有恃无恐,是过往的努力换来的。反之,我现在的骑虎难下,迷茫焦虑,也是我过往的懈怠和拖延换来的。
每个职场人身上都有个市场价格标签,这个价格从专业、资源、人格、态度综合影响下得出。有一句话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市场价格标签也一样,上面的数字如果不会增加,其实就是意味着减少。很多时候,有人也会跟我说,找到一份能发挥你最大价值带给你成就感,而且还能给你一份优厚报酬的工作的几率是很低的,只要你想着每个月有那么一天,你可以准时拿到你的报酬,对于工作上的一些纠结,你就可以不放在心上了。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工作或者说生活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现在工作是求稳定,之后居家过日子,工作和生活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有人工作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价值,快感在于市场价值的不断提高,自我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放大。我是后者,当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没办法让我增值的时候,我其实是在把我的市场价值放低。
我希望,我可以有选择的权利。
我希望那个强势的我可以回来,那个有坚定目标的我。我希望25岁的我,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的上半场才刚刚开始。
1.找到自己的目标:位阶、行业、市场价格
2.找到自己的主战场:行业、职能
3.强化自己的势能:专业、资源、工作习惯
4.不断学习,总结:考研、英语、逻辑、语言组织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