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文,面对空白的作文纸,会思索很久,到底该怎么写,又从哪里开始写,一旦想定,笔下生辉。而现在,想写点什么,虽然也会面对空白的文档思索良久,但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想表达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那时候,真是思绪飘飞,编故事的能力可谓一流。而现在呢,想写点什么,用什么词汇妆点,却好像不是那么顺畅,总感觉文字无法形容心情。
是不是经历多了,看得多了,就懒得表达了?我想,也许是因为最开始的经历会是一种新的体验,但越经历,便越平凡。不管是情感,还是其他。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人到中年总会有第二春,这里所谓的第二春不仅是指感情,还有其他兴趣爱好。但好像,大多数人没有那样的际遇,平淡一生,也就过了。
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的人,有的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干活远没有那么拼命;有的想干一番事业出来,奈何资历平平;有的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实现晋升……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要说什么不公平,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不是自己选择的,也是爹妈选择的,或者更上一辈选择的。这是一种生存规则,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创建下来的,力图打破规则的人,终究会活不长。
一处失落,会到另一处寻找心灵安慰,这是人的通病。一旦找不到,病痛也就来了,因为没将抑郁之气排解出来,久而久之,便积成疾。
借某一事作为借口,行自己想行之事,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比如,一群蚂蚁抬一块甜食,相信谁都想偷尝一口,但蚂蚁们不会想办法,只会老老实实地实行平均主义;而人就不会了,一旦有偷尝的小心思,便会想方设法地实现,哪怕会付出一些无法挽回的代价也宁愿。这例子,可以拿一些被判刑或者执行死刑的人做说明,比比皆是。
“社会死”是一种很恐怖的事情,与古代“凌迟”无异。比如曾经德高望重的人,忽然在某一天干了不伦之事被大众评头论足,那滋味儿,怕是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但还是有些人心理素质好,顶天下之骂活得潇潇洒洒,虽然私底下也难堪,但至少在排面上,也还是讲究得与此前无分毫之差。
忽然想起那些在大众视野里高频率出现的所谓红人,他们背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会为了下一次高效率地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做充足准备呢,还是一如既往地过,反正下次大众也会为自己非内涵行为买账?那反过来思考,是大众故意为之,还是大众本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鄙陋,不得已为之呢?
人为什么要通过婚礼来昭告世人自己结婚了呢?是想表达,哈,从此不再单身了?还是想表达,唉,从此不再单身了?婚姻真的就像世人说的那样是坟墓吗?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还有一波又一波的人赶着结婚呢?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吗?还是真的就有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历和感觉?想想,还有一些人大代表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提前“的议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