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到家七点半,豆豆在姥姥家,橄榄球出去应酬,原本在只有我一个人的自由时空里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好好写一篇文章,或是静下心来看看书,或是运动一番,再或者洗洗衣服收拾一下家务也好,可事实却是,从吃完饭的时候打开pad中的某电视剧,一直看到夜里十二点。天啊,当我开始反思这件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自制力极度失望。所以借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两个话题:
1.人为什么会对一件事物上瘾?
这跟人的大脑结构有关,人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个区域,其中,本能脑也叫爬行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至今已经进化了3.6亿年,用于控制人的省立需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主要为了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情绪脑也叫猴子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至今已经进化了约2亿年,主管人的情绪,开心了大笑,遇到恐惧就躲逃,简而言之就是会按照最有利于自己情绪释放的方向行事;理智脑也叫人类脑,进化时间仅250万年,主要负责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帮助人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只做“喜欢做的事”。如此看来,从人脑结构层面来看,人们在某一件事情上着迷、沉沦,一定是因为这件事为人们提供了持续的兴奋感和快感,我们因做这件事而身心愉悦,这件事取悦(也可以说是刺激)了我们的本能脑或情绪脑,一般人的理智脑不够强大,遇到这样的场面便打退堂鼓了,任由本能脑和情绪脑“肆意妄为”,而意志力坚定的人则不一样,他们通过对自己理智脑的训练,理智脑已经在三块脑区中树立了一定的“权威”,打个比方,理智脑就像一个驯兽师,命令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就像两个归顺的小动物,乖乖就范。那么如何训练理智脑呢?就是努力让自己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理性选择。就拿昨晚我的例子来说,边吃冰淇淋边看电视剧这确实很爽,很符合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胃口”,但其实这个时候理智脑在弱弱地说:“放下冰淇淋,因为吃冰淇淋发胖,放下pad,因为它会吞噬掉晚上所有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放大理智脑的声音并听从它的建议,那么下一次理智脑的声音会比上一次更大一点,正反馈效应便出现了。
2.关于慎独和自律。
“慎独”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当你独自一人时,在没有他人的干涉和监督时,你可以凭着高度的自觉,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则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太多涉及道德伦理等大原则层面的抉择,面临最多的处境是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能否通过自我约束,即,做自己的“领导”,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设置完成时限、制定完成标准,简言之就是【自律】。
当代社会,所有人受到的外界束缚(或者称之为压力)比较大,在学校里有老师的束缚、升学的压力,在工作单位有领导和规章办法的束缚、业绩的压力,你以为回到家就轻松了?不,作为孩子,家里有父母祖父母的“监控”,作为家长,家里有下一代的“监督”(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并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学习),在家里更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打造ta心目中的“人格模板”。而当所有的外界束缚突然都消失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就突然迷失了,开始“报复性”回归本性,怎么舒服怎么来,当下确实舒服了,但当我们回过神儿来却懊悔不已。
有句话,“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认为这里说的自由指的是心灵的自由,自律的人总是在给自己定计划定方案,他们总是平稳地行驶在“有备而来”的路上,这样的康庄大道,难道不香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