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此地公众号上发布了自己的小说《静静的柴河》,这是自己的小说第一次在公众号发表,很感动。非常感谢鸟伯乐对文章的悉心指导,才得以发布。
这篇小说是集训营里的大作业,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本来想模仿《伊豆的舞女》的情感变化来写,但只是写了个皮毛。交作业前改了好多遍,甚至想吐,后来饶了自己。
《静静的柴河》写的是我毕业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事。
我们毕业实习的地点很偏僻,在辽北小城,坐了9个多小时的火车到了市里,下了火车,又坐了四十多分钟的汽车才到实习地点。
当时住在职工公寓,我和一个女同学分到一个房间,和职工张姐同室,通过张姐认识了她的堂弟大华。张姐长得白白胖胖,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大华长得高高大大,人很帅气,他们都非常热情。
一次周末,大华还买了很多吃的东西,我们几个人聚餐。那时食堂的伙食不好,经常是开水冲剩饭,馒头又黑又硬,但苦于囊中羞涩,也舍不得花钱在外面吃,只能将就着吃。
一开始我们还不好意思吃人家的东西,后来被他的真诚打动,也就吃了。吃完饭,我们又打扑克,大家玩得非常高兴。
大华和张姐都是焊工,大华健谈,后来和我班的一个女同学很谈得来,两个人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班长让我帮班组抄写材料,没跟着师傅下现场干活,我还挺着急,没学到业务,羡慕别的同学,但同学们也羡慕我,说我不用挨累。
几天后,我抄完材料,也跟着师傅干活,每天脏兮兮的,跟着爬上爬下,的确很累。
实习地点的水质不好,颜色发红,净化后可以洗衣服,洗澡,但不能喝。周日的时候,从市里拉来饮用水,大家排队拿桶去接水。
这期间本市农村的一个女同学周末回家探亲,外市的就不能回去。
当时对公寓附近的一个车站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个露天小站台,铁路两边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庄稼。
小路两旁栽的是柳树,五六月份,柳丝轻盈,地面上铺的是步道砖,那里空气清新,很幽静,走在小路上,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小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忘。
近两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我们离开了那里,回到学校后不久,就分配了工作。
五年之后,大华到我所在的城市来干活,我们还见了面,一起吃了饭,谈起以前还是很兴奋,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读,作者通过三天四夜在伊豆旅行,对舞女的情感产生了变化,最后离开。
我当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写实习期间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儿,才写了这篇文章。
但真正写的时候很辛苦,要重新构思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事件使人物的情感发生变化,要配合哪些环境描写等等。
写完之后,我如释重负,长长地舒口气。那些天头脑里一直在回忆实习的场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绞尽脑汁地想故事情节,直到写完那一刻,才真正的走出来。
《一颗咖啡豆》这篇文章是以前在风雨课堂上留的一篇作业,老师给几个提示词让大家写一篇文章,当时只写了个开头,这次是续写,很感诗客伯乐的抛砖引玉,才完成了这篇文章。
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想新月和明轩的两个人物感情发展变化,制造的冲突是不是符合当时的环境,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等等。
一开始时间弄错了,写成大三上学期去咖啡店兼职,那时明轩还没有毕业,后来修改时才发现问题,把兼职时间改成了大四。
之后又发现休假时间不对,工作一年后职工才能休假,当年不可能休假,又写了毕业这一年发生的事儿。
结尾新月去了海南,之前写的是去北戴河,虽然都是海滩,但文章前面提到了他们长大要去海南岛,我又改成了海南。
前一篇文章是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后一篇文章是虚构的,想象出来的。
真实的事件写出来并不美,就像作家刘庆邦说的,让一条狗上台表演狗叫并不美,而人来学狗叫却很动听,真实的文章需要加工才行。
而虚构的文章,也要符合现实生活,不能像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否则容易坍塌下来。
文章不管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虚构的,都要让人感到真实。
这两篇文章写起来都很吃力。我感觉写文章是脑力劳动,要不断地思考,反复地修改。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会写才难,那些文笔好的作家会写才不难,但他们最开始写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很辛苦吧。
写过才知难,每个写作者都值得尊敬,不为别的,就为付出的那份辛苦。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加强学习,多读多练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7364/5993d671749e5b8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