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内心说一声你好,然后听到一声回应“你好”,这个回应才是真正的你发出来的,你是一个观察者。
那天在抖音里听到樊登讲书时说到这句话,很深地触动了我,便记下了这句话。
我自问:为什么它会对我有所触动?我思考以后,认为原因是处在人心浮躁比较容易焦虑的社会,我们通常会被各种想法裹挟,这句话让我发现除了有一个被各种想法充斥的那个自我之外,还有一个可以抽离出来看问题的自我,而那个人才是真我。
过去我在生活中有一种体验,遇到一件让我纠结的事情,会有各种想法有心中涌动,让我无所适从。这些想法在我们心中盘旋,它对我们有一种迷惑的作用。最开始,我会觉得这些想法就是我自己,会跟着这些想法去做,但会把事情弄得很糟糕。
其实这句话和瑜珈里的冥想差不多,我们是脑中各种想法的观想者。任脑中各种想法如天上的白云来来去去,如《菜根谭》里那句“看天外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观庭外花开花谢宠辱不惊”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些想法只是我们脑中的过客,我们没有必要跟随任何一个想法去行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它而已。
但是我发现这很难,比如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感觉到血脉贲张,血液在往头上涌,一股能量要奔涌而出,怎么可以让它停下来?这个时候让我把它当成脑中的过客,不去理会?
在实践中没有太大的效果时,我就把这个问题搁置下了。
那天再次听到这句话,它就更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认真地思考。那个观察者才是我们自己,那个观想者一直都在。但是这需要我们去反复实践,才能与那个观想者合二为一。
一位著名哲学家说的“认识你自己”,实际就是认识那位在一旁的观想者,那个真我。这时,很多事情都有了答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跟随脑中的想法去行事却发现事与愿违,为什么在冲动的时候跟随那股冲动换来的是一种对人对己的伤害?
那是因为你把那些想法当成了自己,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自己既不是那个发着各种牢骚的自己,也不是劝自己要冷静的自己,而是那个在旁边看着自己一切想法的自己。在各种情绪汹涌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观察那些想法在心中激荡,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我们就该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无动于衷,你的心情在这些情绪中去来回波动,你在旁边去看着情绪。这时你发现自己很冷静,不会被这些情绪裹挟。
那天我跟一个自己很崇拜的人谈话,他用很严厉的话批评了我,如果在过去我会很伤心,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因为我最信任的人竟然不信任我。但是这种观想者的思维方式让我去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是在这种前提下,任何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你必经的一种经历,而你只要去感受体验即可。
真正的你并没有因为这些情绪而有丝毫变化。你还是你,这种想法让你更加坚定,不会因为某件事件就被带入一种绝望境地,而且你会对自己充满一种清醒。
读了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中间说到人心的本身中有一种天然的喜乐之心,就是这个原理,那个在看着这一切,也只有心静下来才会看到旁边回应的那个人,会在任何时候都情有一颗喜乐之心。
怎样做到能感觉到那个观想者的存在?
《认知觉醒》里也说到了冥想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冥想是获得这种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冥想可以让人的脑中从混沌一片变得安静有条理,这样大脑才会更有效地工作。
我很喜欢的一种冥想方法,与大家分享。
想象一朵荷花在你的脑中绽放又合上花瓣。在吸气时想象荷花慢慢地舒展枝叶;深深地呼一口气,想象把身体里的废气都呼了出去,此时叶片缓缓地合上,像是在关上一道门。再重复这个动作,让那朵荷花在你的心里时开时落。这个意象就很美,可以鼓励我经常做这个练习,把简单乏味甚至有点枯燥的呼吸练习变得有画面感。
我就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练习之后发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安静,更容易接受一些外在的信息,并且更敏锐地去得到一些启示。
您也可以试试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