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十年代,年仅24岁的杨之光创作《一辈子第一回》震惊画坛,荣获1956年国家"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29岁的杨之光创作的《雪夜送饭》,荣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六七十年代他《浴日图》、《不灭的明灯》、《红日照征程》、《矿山新兵》名作成为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典范。杨之光晚年创作的没骨人物画更是蜚声画坛,他吸收了西洋水彩的技法,并与中国的传统水墨技法结合在一起,开创的没骨人物技法,独辟溪径,开一代新风,是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可谓前无古人,功在千秋"。
2020年10月11日,今天,是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杨之光先生是一位与新中国同行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在他86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艺术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美术巨擘崇高的大家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冯玮瑜对杨之光先生推崇备至,更是把杨之光不少精品收入囊中,系列而藏,连杨之光先生也非常赞赏。在《杨之光传世画集》发行仪式上,杨之光先生亲自颁奖给作为藏家代表的冯玮瑜。
今年6月,在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冯玮瑜与杨之光长女、广东省杨之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红校长有过一次精彩的对话,通过对话聊天的方式,分享了新中国水墨人物画大师杨之光的一些往事。
杨之光长女、广东省杨之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红校长(左)与艺术家、畅销书作家、收藏家冯玮瑜(右)合影以下,是这次对话中的精彩内容,让我们以最虔诚的思念,一起追忆那些大师记忆。
杨之光的长女杨红女士认为父亲杨之光,是个非常有情怀的,一生都紧跟时代的人。比如杨老在1997年—1998年之间,他将自己毕生心血1200余幅作品,分别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作为馆藏;后来在2009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60年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中,来自各大美术馆的一大批杨之光代表作,以这样的方式又回到公众视野。捐赠毕生的心血给国家,只因为杨之光觉得其一生的创作,都来源于人民和社会,因此在晚年时毅然将所有画作交还给国家和人民。
换句话说,目前国内杨之光作品基本为国家博物馆馆藏,尤其重要阶段的作品都是。其在民间作品的流通量已所剩无几。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 中国画 101×63厘米,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责任和担当即是要反映其所处的社会,所以他画了很多紧扣社会发展的题材的作品。我认为父亲他真正履行了一个新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也非常好的完成了一个人物画家的责任。这是那个时代的'特产',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与今天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内心的纯粹以及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感,是与今天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杨红这样补充。
作为杨之光的长女,从小看着父亲从趴在家里的床板上作画到成为一代大师,杨红认为,父亲的艺术成就不是一个偶然,即便有时代造英雄的因素在,但更重要的是,杨之光真实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每一个节点,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都通过作品一一地进行反映。尽管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带着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因素,但杨红认为这就是当时那个一辈的艺术家真实的创作态度和当初那个时代真实的面貌。
杨之光《雪夜送饭》中国画 290×119cm, 1959年, 广东美术馆藏杨之光的艺术创作理念:
杨之光说:"我一辈子都在找难点"。这个难点,不是指表现上的"难",而是没有人做过的"难"。例如用毛笔临摹油画、用毛笔探索人物画的型体纵深关系和表现力、对新的物象的绘画表现上的不断探索、对"光"在水墨人物画中使用等等。
杨红校长与冯玮瑜老师愉快聊天杨红认为:"这就是父亲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即便这些创新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微不足道',但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具有革新性的。而他晚年在退休之后,更是一个人去到美国做交换学者。他一个60几岁的老人家,自己去到一个语言环境不通的国家里交流学习了一年。英文不通,就以单词拼成句子与各地的艺术家沟通。这种精神,即便在交通发达、科技设施完善的今天都很难得——在退休之后,跑遍世界各地,只为了寻找内心的"难点"和来自于生活的美"。
杨之光《矿山新兵》(宣纸、水墨),83x59cm,1971年"很多人到退休以后会选择修身养性,安享晚年。但父亲则认为,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应当是永不止步,尽可能追求极致的。因此他从来不曾松懈。他的人物画,无论是历史题材、写生或者是画舞蹈、人体和花卉,事实上他一直在变革。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家的体现,也是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座右铭——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的体现,"杨红阐述到。
杨之光《不灭的明灯》,96.5cm*131cm 1977年少年时师从李健与高剑父,后拜师徐悲鸿。杨之光中学时曾就读于当时享有盛名的世界中学,启蒙老师是当时的青年画家、篆刻家曹铭,后经曹引荐,拜入清道人李瑞清之侄李健的门下,随其研习书法长达六年。可以说,杨之光的书法功底即是在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
18岁的时候,杨之光从上海回到广东,经李健介绍,投师高剑父学习中国画。期间不仅学习了素描、水彩、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等,还临摹了日本的《景年花鸟画谱》和《梅嶺画谱》等。
杨之光《恩师徐悲鸿》,97cm*182cm,2005年但杨之光的造型能力,却是受到徐悲鸿的影响。当时杨之光拿着自己的画集求见徐悲鸿,希望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结果徐悲鸿跟他说,"从零开始,从头学起"。杨之光曾坦言,他一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从零开始,但他接受了徐悲鸿的建议,于是放弃了报考研究生而考了本科,从画三角形、圆球和石膏素描开始学习绘画。
杨之光后来自己总结说:"没有这个过程,我真是没有今天,很感激徐悲鸿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早年学艺,受三位恩师影响最大,李健老师强调书法和金石,强调功夫;高剑父老师强调对景造物、真情实感;徐悲鸿老师强调写实造型、以素描为造型基础。概括地说他们都是要求我打基础、扎实的基础,这太重要了。"
冯玮瑜藏杨之光书法在客厅中"得益于书法的功底,所以父亲是'写画',而不是'画画';也得益于年轻时候的从艺经历和他的探索精神,所以他把中西方的绘画优势结合的非常好。但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照搬,而是将中西方这两种完全不同艺术体系在领略之后又进而成为了"杨之光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杨红如是说。
杨之光《天涯》,97cm*182cm,1984年(与欧洋合作)杨之光的格局
中国人特别喜欢以地域去划分事物和流派,最常见的如"南某某北某某"。但事实上以杨之光的经历——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读书在央美,工作在广州——他的艺术思维和风格,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和风格,相反是多元而先锋的,对于那个时代而言。
再之他本人的探索精神和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杨之光并不是一个固守着传统不放的人,相反是个特别关注新生事物,特别愿意拥抱革新的艺术工作者。因此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岭南画派大师",而是会认为自己是"杨之光派"。这个说法的根本是因为杨之光认为,艺术家不应该给自己贴标签,艺术创作应该更勇敢地"走出去",而不是偏居一隅甚至固步自封。这也是他后来在从事教育时,对子女,对学生的要求。
杨之光《九八英雄颂》,145cm*210cm,1999年杨之光的教育贡献
对话现场关于杨之光的成就,杨红回应说:"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场研讨会上,探讨了杨之光的艺术研究和他的教育贡献时,曾提及过他在70年代著书出版的《中国画水墨人物画技法》——当时称之为'杨氏画法'——是他的这一套画法影响了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整整一代人。当时'杨氏画法'可以说是他们学习国画人物画的"入门"。因此我的个人观点认为,父亲杨之光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其紧跟时代的创作,更在于其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这批学生不论是在画坛、评论界或者教育领域,都是精英。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立独行,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们不是第二个杨之光,或者'杨之光的继承者',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独立自我创作面貌。这才是父亲一生对于教育的原则,即艺术教育并非是一个教授技法的课程,而是打造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他晚年成立"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初衷。"
艺术家 杨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