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了卡的连锁理发店没有开门,就近在一对夫妻经营理发店剪头发,给我理发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听口音像是武汉周边的人。给我洗完头后,他的手机响了,他很自然地接起了电话,把我晾在了一边,这一通电话大概讲了十分钟,我的头部感觉是由热变冷再变热,会不会感冒还有待观察。但是在这十分钟里面怀着好奇的心态去试着了解是什么紧急的事情让他把顾客放在一边。可我观察的结果是并没有,整通电话就是在和对方讨论某某人要买车了,要买什么车。 我环顾了以下他的店面,陈设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突然想起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你要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你的成绩会是这样吗?”的句式,要是你的心思放在你的手艺和顾客上,你早就不是现在的生活状态了”。
理发的师傅是如此,一个电话讨论起别人的生活就能忘了手头的活儿和顾客的感受。我们平时是不是也把心思也给这些边缘的事情做了过多的分配呢?
这次春节回家,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人们对于别人生活和人品的关心胜过了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和成长的期待。在我这个年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结婚?”“找女朋友了没有?” “怎么还不找女朋友?”经常听到的聊天的话题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东家长和李家短,谁谁谁今年干了一件什么事情,挣了多少钱;谁谁谁的女朋友吹了,是因为他妈妈如何如何。每次遇到这种场合我会显得很沉默,甚至当别人在各种点评的时我会觉得尴尬。想参与话题却说不出口,说他们的行为不对,又会被认为假正经,装。
不仅在老家,我发现身边这样“关注者”和“评论者”也不少,甚至我自己在某些场合也扮演过这样的角色。我在去年一个很大的认知收获,就是认识到要去多做影响圈的事,少做关注圈的事情。通俗的版本就是“做好自己,少去评论和关注别人的生活”。
果不其然,最后剪出的头发也和村镇水平相差无几。走出去的时候,我回头再看了一看他的店面,突然有一种和罗振宇一样的害怕,我知道有一双眼睛也在注视着我的生活,我谈论别人时的嘴脸被人一览无遗的尴尬;不好的生活习惯被人现场直播般的焦躁.......我自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独立与自在,但是仔细想来,自己很渴望别人的认同;想法很多,但是坚持下去的很少;不够自律等等。我会记住今晚回头的这个瞬间,记住有一双眼睛也在盯着我的生活,促使我要更加自律,对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去拥有更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