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学者胡怀琛(1886—1938)写过一本书,名曰《古今读书法》,内有一节道:
我从前听人说起一个笑话:有夫妇两人相争,妇道:“雌雄、牝牡、阴阳,都是女在前而男在后,为什么女要听男的管束呢?”她的丈夫道:“雌雄、牝牡、阴阳,这些都不足凭,你不知道圣人所作的《易经》么?《易经》上的乾坤,都是乾在前而坤在后。”丈夫这样一说,他的妻子无话可答。一场口舌官司,便算是打输了。
是呵,为什么雌雄、牝牡、阴阳变成了乾坤?胡先生先把它看成笑话,结果,一琢磨,“想不到它和古代的社会史有很大的关系”。
导致胡先生认知变化的是读《礼运》,胡先生接着写道:
后来读《礼运》,中间有一句云:“我欲观殷(商)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我想了解殷商之道,所以到宋国去——宋是殷商的遗民,但不足以证明。吾知道了坤乾了)。这两句中间的“我”与“吾”都是孔子自称。据这句话,可见孔子在宋国看见的《易》是坤在前而乾在后。本来,《易》有多种,我们现在读的是《周易》,在古代本是“坤乾”,到周代才改作“乾坤”。
看来,与雌雄、牝牡、阴阳相对应的本是“坤乾”,之后,才成了“乾坤”。
不要小看了这词序的颠倒:“坤乾”当出于母系社会,“乾坤”当出于父系社会,词序的先后,岂无尊卑贵贱之分?以父系社会而替代母系社会,照恩格斯的说法,是“女性世界的历史性之败北”。父系社会崛起,婚姻出现,“坤乾”成“乾坤”,与“乾坤”相对应的词汇即是男女、夫妻、父母等。其实,词语是有时代性的,借助于有时代性的词,可以考古,不妨称之为“词话考古学”。譬如“英雄”一词,肯定产生在父系社会,若产生于母系社会,这个词应为“英雌”吧!
词语反映了时代,纪录了历史,这样,胡先生就不敢将上述笑话视之为“笑话”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又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周公姬旦制周礼,以后绵延,故有中国文化“三千年之礼,皆周礼也”之说。婚礼乃周礼之一个构成,其倡男尊女卑,夫唱妻随(孔子追随周公,执着周礼,故十分轻视女人)。据说某朝某代有一女子颇为不得,质问道:“周礼因系周公所创制,故对我辈女子诸多束缚。假如这个礼乃周婆所创制,又将如何耶?”这位女子要求男女平等,思想端的解放,可钦。但假设不是历史,此盖历史车轮滚到周公时代,乾道成男,乾者,健也;坤道成女,坤者,顺也,那周婆还有什么话语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