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两个小提琴巨星演奏的巴赫组曲第三号(前奏曲)视频做对比。
首先稍微介绍下这首乐曲:巴赫为弦乐创作的无伴奏乐曲一共有十二首,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三首小提琴组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帕提嗒),还有六首大提琴组曲。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流行的是第三号组曲。巴赫是和声对位的鼻祖,而这一首是和声对位的巅峰之作。这种形式的精髓,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连串急促短暂的音符,通过间隔音符的强弱对比,虚幻模拟出多个人在同时演奏。所以,演奏的难度在于极其精确的控制每一个高速急促音符的音色和强弱,让某种间隔的音符强弱有连贯的逻辑,模拟出一个声部;然后另外间隔的音符强弱有另外一套连冠的逻辑,模拟出另外一个声部。对控制力和逻辑编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大多数演奏家能做到音符颗粒分明,声部明显已经很是难得,但今天介绍的两位大师,还可以做到各声部情绪流畅,有一种叙事感,即为罕见。
巴赫的这套小提琴组曲可以说是首次玲离尽致的展现了人类光辉的智慧和逻辑,看似没有绵长的旋律,在密集的音符中却呈现一种宗教般的神圣。
如果说大师们的演奏只是特色不同,没有高下之分,那,海菲兹绝对是啪啪的打所有人的脸,对!对于海菲兹来说,是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如果有人敢拿起他人的演奏和海菲兹做类比,只能说你太不专业了。
所以这首曲子我专门找了综合实力可以稍微和海菲兹抗衡的米尔斯坦( 其实米尔斯坦是我最爱的小提琴大师),视频对比就知道,差别是巨大的。
首先是海菲兹的演绎版本:
虽然说年代久远,音质有影响,但每一个音,无论轻重,都如弓在“啃”弦,铿锵有力,海菲兹的琴速一般都要比其他人要快,但即使是这么快的速度,每一个音都爆满有力,分离度极高,这些是其他人绝对无法做到的,而更深内核,海菲兹对多条线索的逻辑安排也让人叹为观止,仿佛有好几把小提琴在交相辉映。每秒钟的多个音符都要精准控制它的音色和强弱,并且要和后一秒的多个音符穿插形成逻辑,不仅是巨大的体力挑战,更是巨大的脑力挑战,所以小提琴巨星没有女性。。。。
下面看巨星米尔斯坦的演绎
内森·米尔斯坦 - 巴赫组曲第3号
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撇开速度不提,音符明显要软很多,颗粒度也不高。多条线索交织的时候,后期逻辑就开始混乱了,当然,这些所谓的“缺点”是对比海菲兹显露出来的。除去和海菲兹的对比,这种演绎也是无人能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