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就是让父母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给他们最好的伙食、最好的环境……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能满足这些物质需求,可父母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此提高,因为对父母来说,他们更需要被满足的,还有情感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为子女的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本事,对父母的需要随之变得越来越少。
当我们熟练地玩着手机的各种功能的时候,父母会因为手机上的一些问题来问我们,有时我们的不耐心,会让父母从心里觉得孤独和不被需要。
想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感到“被需要”。
父母年纪大了,害怕老去,害怕成为老无所用的人。
人老了,害怕自己成为独居一隅的老人,害怕留守和冷落,害怕成为子孙和社会的负担……除此之外,年纪大了,最害怕的是失去社会价值、成为老无所用的人。
有网友曾经留言。
我母亲73岁了,几年前我们从外地回来,准备在老家工作,那时起我对母亲说,“以后也别再做饭了,做了一辈子了也该歇歇了”。
可是从那以后,之前一向健朗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人是社会性动物,被认可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
一个人如果感觉活着没有价值了,那也就颓废了。为人子女,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父母老了,最害怕的不是孤独,而是觉得自己没什么用了。
一部剧中有过这样的剧情。
母亲外出几天,两个儿子在家过得逍遥自在,能躺着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坐着,若不是外卖来敲门,他们的腿都没打算“出山”。
就在母亲到家的前几个小时,儿子们特意将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希望得到母亲的赞赏。然而母亲看到这一切后,嘴上说着开心,脸上却是掩不住的失望。
儿子想不明白,找好友诉苦。好友说:“你的母亲外出这么多天,你的生活却丝毫不受影响。这不是在向母亲说明你不需要她吗?”
儿子顿悟,回去之后便将家里弄得如往常一样的“脏、乱、差”。
母亲回来后,愣了一下。之后便和从前一样,先皱着眉头嫌弃,转脸笑容满面地收拾。
“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助。”
有人说:“我们拼命地想要长大,拼命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了,可我们的父母却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父母“被需求”的背后,其实是在向子女找安全感,他们担心子女认为自己年老了、落伍时代了、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子女一旦需要他们时,他们就会觉得这证明自己还有价值、没被嫌弃,因而会感到幸福。
孝顺父母有很多种,让父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也是一种孝顺。
请求父母为我们做一点事情,让他们获得有用的价值感。
一位教授带着学生在自己家吃饭。饭后学生们抢着要去洗碗,教授阻止说:“不急,有人洗呢。”教授将碗筷放入水池,冲洗掉油脂后,走到他80高龄的老母亲跟前说:“妈,洗碗喽。”
学生们面面相觑。
老太太则一改餐桌上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半小时后洗完了,教授高兴的对老母亲说:“妈,您辛苦了,歇歇吧。”教授给母亲擦了手,搀母亲回房后,又返回厨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之后,教授说:“母亲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
所以和父母相处时,我们不妨透露出一点需要他们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或者接受一些他们给的东西,让他们有被需要的感觉,这就是幸福。
记得李诞说过:“我们这一代的孝道就是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用。”
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她觉得能为儿子分忧解难,自己就不是“废人”,这样她的内心才会真正的愉悦,也会努力地好好活着。对于教授来说,让母亲感觉到做自己还很需要她,让这大概是他对母亲更深层次的孝吧!
愿大家也能懂得父母身后苦,懂得父母世道难。
在生活中,多多肯定父母的付出,认可他们的价值,消除他们因身体衰老而产生的无力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