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读书
《季氏将伐颛臾》对当下的启示

《季氏将伐颛臾》对当下的启示

作者: judyjia0508 | 来源:发表于2022-07-19 07:27 被阅读0次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里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单独成篇。这篇文章曾经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但我认为,我们对它更深的内涵及当下的意义还阐述不够,故今天再和大家阅读一次。首先,还是先从文本解读开始: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本解读

    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冉有字求,子路字由,二人均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季孙氏的家臣。季孙氏是鲁国的权臣,把持鲁国朝政,与国君鲁哀公的矛盾激化,特别担心鲁哀公联合颛臾这样的附属国来攻打他,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先把颛臾消灭掉。

    当冉有与子路来向孔子提及此事时,孔子说:“为什么要攻打它?颛臾不是咱们鲁国的附属国吗?”冉有说:是夫子(季孙氏)要攻打,我俩其实都反对。孔子批评道:你们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对于他的错误决定不能修正,还在那个位置上干嘛呢?冉有又说:颛臾这个地方离季孙氏的封地费很近,迟早也是祸患,不如早点灭掉。孔子更生气了:明明你是支持季孙氏的决定嘛,你还跟我狡辩半天!君子讨厌这种做法。然后,他告诉学生何为治国之道?为什么季孙氏不该伐颛臾呢?

    治理国家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财富分配合理,就不会有什么贫穷了;和平的环境下人口就不会减少,安定了就不会有亡国的危险。做到这些,如果远方的人不服气,则修自己内部的文德使他们信服并依附。当远人来依附时,就让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如此,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哪里还用武力征伐呢?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夫子,不能让远方的人信服,来自觉依附;国家内部分崩离析不能守住,还想发动战争,当然是不称职的。而在此重重危机之下,季孙氏的最大危险不在颛臾,而在于国家内部啊!

    对当代的启示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不担心东西少,最痛恨的是分配不均。这种观念在现在依然是治国非常重要的方针。对照当下社会,比起几十年前,老百姓的生活其实是改善了很多,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报怨呢?还有人甚至会怀念几十年前的穷日子,觉得那时大家很开心,就是因为当时大家都一穷二白,而现在,贫富分化加大了。国家也着重关注农村发展,让边远地区的百姓脱贫,其原因也是防止过度的贫富差距。

    其次,治国之要不在武力征服而在内修文德。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自己做到分配公平、和谐安定后,再加上文德(礼仪、文化),则远方的民族自然就会亲附,如果再使这些人的生活安定,国家想不强大也不可能了——这可能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吧。

    这一理想在孔子时代没有实现,放在当下是否还适用呢?我以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恰恰非常有用。如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做好自己内部的事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文明、进步、安定、团结,咱们还用羡慕别国的生活吗?想当年,只喊口号却饿肚子,老百姓拼死也要渡过深圳河,逃到对面的香港。邓小平同志了解了这个情况后说: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现在,有多少香港人在深圳买房定居呢!再如某东北邻国,百姓也是宁死也要逃到对面去,原因也是不言自明。

    当下的世界,依然有纷扰,有战争,有制度之争。但归根结底,好不好还是要看百姓是否满意。想当年,贞观之治时,西域多个国家派使节来大唐,日本人也拼命远渡重洋来学习,靠的是大唐王朝自身的吸引力。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篇文章的深刻寓意吃透,也是受益良多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氏将伐颛臾》对当下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s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