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我没读什么书——这是我给自己的最大恩典!”
人们也许难以相信,这会是尼采说的话。然而的的确确,白纸黑字印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里。
尼采其实也是酷爱读书的。他曾经说过:“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家,必须先接受严格的古典研究训练。”
他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书。不但读,而且读得认真、深入,并且提出了引以为自豪的不同于以往哲学史的观点,所以才有他给李奇尔的那番缺乏自谦的话。不知他后来是否有所醒悟,因为他在《权力意志》里写过这样的话:“人的不谦虚——:(发生在)他看不到否定自身的意义之时!”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成就,足以反映他学识的渊博,功力的深厚。此书写成后,他写信给友人说,“这本书迸发出几十年所积聚的力量”,可见它消化的书本知识之多。
后来,尼采眼疾严重,“不该读书了”,可他“宁愿自己是个瞎子”,还是“忍不住读下去”。只是为了健康的缘故,他才不得不忍痛放下书本。但是,只要健康状况稍有好转,他又要争分夺秒地读书。直到他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前两年,他还兴致勃勃地读了几本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得益匪浅,慨叹获之恨晚。
书,是知识的宝库,是文化的历史积累。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事事从头做起,自己采矿炼钢,自己发明并制造汽车、电视机,自己建立代数学、几何学、物理学……他必须接过前人知识的接力棒,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前进,把人类文明推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知识宝库增添新的珍宝。
书是不可不读的。切不可像某些不读书不看报的不学无术之徒,自以为聪明盖世,其实是草包一个。常言道,学而后知不足。草包却总是自满自大,“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是人们给这类人的画像。
问题还有怎样看待书本,怎样对待书本。是把它当作向导、入门、接力棒、精神食粮,还是把它奉为偶像、教条、指挥棒、金科玉律?是钻得进去跳得出来,拿得起放得下,还是仰人鼻息,唯书是从?是作茧自缚,还是去革新创造?钱学森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意思是这几十年来,我们为什么出不了顶尖人才(大师)?问题恐怕也就出在这里,思想被禁锢了。
思想被禁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思想僵化,一方面是社会的思想束缚。当然,个人的思想僵化穷追到底,也还是植根在社会的环境里。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在为大师的降生而创造条件方面做得太少,甚至还有意无意地给他们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尼采一贯反对“哲学教条主义”,猛烈抨击“哲学中的僵化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把读书的意义理解为寻求金科玉律,一切听从书本上所讲的,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那无异于埋葬自己,那便是我们的先人谆谆告诫的“读书死”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有《学者》一章,是专给思想僵化的学者画像的。大意是:
他们做看客。躲开阳光照射的上升的阶梯,坐在阴凉安适的地方,张着嘴巴看别人思索。
他们会编织。用别人的线纱织成精神的袜子。
他们会磨面。别人给点谷物,他们就像粉碎机一样将谷物碾成粉末。
他们会报时。将他们的发条拧紧,他们就能准确标示钟点,还谦卑地重复地“滴答滴答”地响着。
尼采描画的这类所谓学者,至今也不能说已经绝迹于人世。这种人其实只是蛀书虫,大不了是个留声机、文抄公。他们只会鹦鹉学舌,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尼采说得好:“实际上无所作为而只知道埋头书堆的学者,最后完全失去了自己思想的能力。一旦书本离手,他就成了白痴。”
躺在前人著作的圣坛上吃现成饭,不再耕耘,不再进取,那是知识的守财奴,真理的败家子。客观事物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抱残守缺,还谈什么真理!
说这类所谓的学者毫无思想,也有点冤屈。一如尼采所描写的那样,他们会发明点小动作,监视别人,咬噬别人,有时候拿你当垫脚石,有时候拿你做挡箭牌,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你背后捅一刀,叫你吃不了兜着走。这也许是“文人相轻”的本性所使然吧,不然何以中国有之,外国亦有之。
此外,他们也还会弄虚作假,欺世盗名。有的依仗权势,有的不惜金钱,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无权无势的,便学些鼠窃狗盗伎俩,以剽窃为业。尼采讲的“赌骰子作弊”,应当属于此类了。
所以造成“读书死”的恶果,原因之一是“读死书”。这就是说,没有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读书本来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坏事。常言道得好,“开卷有益”嘛。再说,“做到老,学到老”,这其中就包括了读书。尼采几年没读什么书,那是因为“眼病坏到使我停止研究工作”,不得已而为之。这里绝没有说书读得越少越好的意思。
书一定要读,而且要多读。关键是不要“死读书”,不要食古不化,不要被已有的知识捆绑了自己的手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真理的发现始于对先前认为是真实的事物的怀疑。”对于书本上的现存结论,都要拿来和现实加以对照,经过自己的思考,在力求真正弄懂的基础上,看看是不是真有道理。现有结论的不足也往往就发现于这个过程之中,提出新的见解也往往就从这里开始。因循守旧,泥古不化,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
尼采为反对思想僵化,着意倡导“学会想”,学会深入细致地思考。他将思考比作跳舞,用概念跳舞。他说用“精神的轻捷的足”能像舞蹈带给全身肌肉以微妙的震颤那样,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就此,他指责道:“神态的僵硬呆板,动作的笨拙,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特征,以致在国外人们完全把这看作是德国人的天性。”他认为,“德国人也赡养了他们的哲学家,尤其是那个史无前例的畸形的概念残疾人,伟大的康德,这一点丝毫也不能表明德国人的优雅”。
读书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思考,首先就是要弄清楚书里讲的是什么,是怎么讲的,而不是生吞活剥或者断章取义。举个小例子。二十年前,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一套小学《劳动》课本,其中有一课开头就写道:“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笔者指出,这话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说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而现阶段,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一种惩罚手段,譬如对待罪犯的强制性劳动。所以说,读书是需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的。
思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那就是要弄明白其中的深义,把握其精髓,也就是人们常讲的要长于问个“为什么”。而且,还要由此生发开去,启发自己的心智。
但是,切忌主观臆断,更不能随意曲解。且看希特勒纳粹之流,曲意歪解尼采的理论,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的卑劣行径张目,终遭世人唾弃。
俗话说,学问学问,有学有问。问就是思考,就是想。想清楚是否有道理,有多少道理,道理在哪里,然后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光大,这才是读书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