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幸运能够加入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最重要的当然是这里聚集了苏州文史界最牛的大咖,而我内心深处,更是窃喜经常有机会进鹤园走走。
每次进鹤园,第一件事是去看花坛中朱祖谋手植的紫丁香,据说这棵丁香引自宣南,花开时节清香满园,芬芳四溢。可惜我没见过它繁花似锦的模样,入眼的只是一株弱弱的小苗,据说主枝已经仙去,意外爆出了一根侧枝。
今天眼中的丁香树比去年又长高了好多,单叶对生的树叶绿油油的,健康又可爱。
花坛里的银叶菊白叶黄花衬托着丁香亭亭玉立,醉人。
西侧有紫藤,前几年被狂风吹折几乎以为它已不活,没想到终究还是挺过来了,还在重修的紫藤架上枝繁叶茂着(图二)。
我最爱的是池边130岁的白皮松,苏州园林里白皮松不少,但是树形如此挺拔又婀娜窈窕的,树皮一年四季如雪般白净的,真不多见。
还有180年的黄杨树(图六),还有120年的桂花树(图七),等等。
我还喜欢岩扉、松径的砖额,凝望,吟一首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今天是来参加吴文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的,我很荣幸地受会长提名,从吴文化研究会会员,更进一步成为吴文化研究会理事,意外收获,诚惶诚恐。
不过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高人对我的点拨,走读苏州街巷始终应该一是小巷,二是水巷,三是古迹,四是故事。
这正是我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我模模糊糊地觉得,我们走读街巷不应该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应该在苏州城市大格局中来看细微处,要从城市水系来观察我们的街巷,所以我每次带街巷走读,总是首先让大家认清城市格局,认清三横四直水系,穿行在小巷中时,不断地去寻找现在还幸存的或者已经消失的河流,也就是水巷。
指点我的高人是我们高会长,我的脑子里瞬间清晰,对啊,小巷、小河、古迹、故事,故事应该放在最后,我们是来走读的,我们是来访古的,故事可以到书场里去听,我们要看的是古迹,最多就是古迹带出来的人物生平故事吧?不需要听各种传说故事,特别是有些明显是乱编乱造的故事。
好吧,今后走读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加油加油往前走![拳头][拳头]
图八图九的书条石上是金松岑的《鹤园记》,最近读碑成癖,见着碑,就想读通它!
原来读碑很轻松,读完很开心,开头我还说据说这棵丁香来自安南,据说花时芬馥呢,其实都是金天羽在《鹤园记》里说的。他还说园内有风亭月馆,好雅致!
网友评论